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11-07 15:34:49   浏览次数:316  栏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haoguojuan 发表


一、供石的文化意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 高,休闲娱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藏石、赏石,作为比较高雅的艺术享受,也正为愈来愈多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所认同,并形成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赏石文化圈。在这个赏 石文化圈中,由于文化水准、艺术素养、生活经历及藏石目的性之不同,面对多姿多彩的供石家族,呈现出可以变幻的多种多样心态,其间的区别有时虽然很微妙,但玩石作为一项充盈着浓郁文化意趣的活动,这一点大家都认同的。

  大致说来,人们觅石、购石、藏石的目的,无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经营,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一类是为了鉴赏把玩,文化味特浓。但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又可互为置换。这儿先 略微谈谈功利性的一面。在目前的藏石界,很多人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心态。这种心态在专业石商身上表现得很自然,而且显得老到、精明。有的人视奇石如同股票,购进一批,分档收藏,择其中心爱者留下,其余则在石价上扬时逐步售出,待石价有所回落再予以购进。在赏石、藏石浪潮方兴来艾之时,这不失为一种颇为巧妙的方法。对于真正的藏石家来说,他们的功利观念就往往很淡泊了。他们认为,倘若让功利主义主使一切,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奇石的频繁进出中,将真正的上品供石拱手相让。这样,虽然一时得了微利,然再要购藏类似者,却踏破铁鞋无觅处,追 悔莫及。而且,功利心态过于强烈,也往往会导致赏石水准的下降。现在出现了新情况:有些专业石商,在长期经营奇石的过程中,由于奇石本身所带有的强烈文化意味,使他们在经商时也谦恭醇雅了,“儒商”味道颇浓,且赏石水准也精到老练。下面,主要谈谈收藏供石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意趣。 供石的内容十分丰富,藏石家们可以从石质、石形、石肌、石、色、石韵、石意、石味中各取所需,获得身心的愉悦。供石的这些 文化意趣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石为师,以石为友。米芾见奇石而下拜的故事长久以来被传为美谈,在世俗眼光中,这种行为未免有些‘颠’,但在文化圈层中,人们是一直深深钦佩“米家山”祖师之目力、之胆魄 的。并将此举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细细咀嚼领会。 藏石家以石为师友,一是愿意从石头中汲取为人处世的养 料。上海有位青年藏石家,平时也经营奇石的买卖,他说:“我们这些玩石头的人,也做石头生意,但从不投机取巧。一是一、二 是二,来龙去脉交代分明,拖泥带水的事情从来不做,更不会欺 软怕硬。性格都像石头一样——硬气!”据这位石友介绍,他形成了这种风格,获得了人们信任,生意反而好做,真是得益于石头了。记得清代赵尔丰也说过,他之所以癖石,也是因性格与石 相通所致。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 藏石家以石为师友,还因为他(她)能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这一点,我们从历代文人逸士对奇石的雅爱中可以得到多方印证。文士们能从奇石中获得空间艺术美的感知与共鸣,从心灵 深处有所顿悟,并将其了悟的意境转化成艺术创作,这在诗人与 画家身上体现得最为显然。诗人认为石中有画,画中有诗,凝视 良久,浮想联翩,佳作乃成。画家们以石为师友,乃至崇拜石头,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绘画能 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文化去现得淋漓尽致,而奇石、山石就是中 国画主要描绘对象之一。许多名画家还以石名斋或名己,把自己归人石头一族。比如,明代有石田(沈周)、友石(米万钟)、石 头陀(蓝瑛)、石林画史(王纯),清初有石涛(原济)、石谿(髡残)、 石道人(傅山)、石谷(王荤)、石师道人(王原祁)、石痴(佘观园),现代有(齐)白石、(傅)抱石等,其中大多数均为一代宗匠、山水 画大师。 

  (二)培养情趣,自适其意。无任何功利性,也不指望平添 什么雅致,只不过在厌烦了喧闹之后,独自以闲适的姿态,靠在 藤椅上,或手抚奇石,或凝神观石,一盏清茗,半分诗绪,悦性怡 情,自适其意。白居易评道,牛僧孺藏石目的即在此,他说:“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按:指书、琴、酒)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名约有云:‘苟适吾意,其用则。’诚哉是言,适意而已。”赏石之时,再加上冷雨幽窗,半怀愁绪,与石共处,更会觉得“石不能言最可人”,何等适意! 寄托不平,是与自适其意貌似相反,实质同一的赏石方法。明代藏石名家米万钟嗜石如命,与其同时的胥自勉分析其中原 目乃是:“昔元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仲诏先生独嗜石。亦其胸中磊块。李白所谓‘五岳起方寸(按:方寸, 心也)’,隐然讵能干者耶。”寄不平之气于奇石的心态,在一些身 世奇特的奇才豪士身上反映得最为明显,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就 说过,曹公爱画“嶙峋支离”的奇石,其目的乃是要“写出胸中磈 礧时”啊! 

  (三)悟禅养性。这也是赏石中较高的一个文化层面。能有这种悟性的人往往对“贵形而贱神”、“贵眼而贱心”的赏石观 不以为然,他们重视的是心灵的感受。 “禅”,梵文的译音,意译则为“静虑”,即“心定一境”之意。 佛教禅宗的精神是以“无念、无相、无住”三昧为基础的,而以“明 心见性”为宗,主张“一切万象不离自性”。古人认为,石就有禅 意。林有麟说:“法书、名画、金石、鼎彝,皆足以令人脱俗,而石 尤近于禅。”所谓“石中有机锋,拳石可纳五岳”,就是佛教“纳须 弥于芥子”之说在悟石中的运用。近年来,赏石界又提出一个概念:“禅石”。所谓“禅石”,其实就是以禅的哲理来体会石中天 理,也就是以“三昧”的哲理,作为晶石的标准,主张在品石过程 中,能有“顿悟妙得’。当然,我们也不必将“禅”、“石”并论的观 点神秘化,视之为玄奥之理。其实,石之禅与石之美相通,我们 只要以呵护石头的心理与石共处,就会觉得石之内涵充盈丰饶,趣味盎然,且处处充满禅机。 石亦可养性。宋人孔传说过:“圣人云‘仁者乐山’。”乐山 就是好石的意思。因为石富美妙之趣,具宁静致远之力,人与石可以彼此感应交泰。这样,“物我一体”,顿生崇敬之心,养石的 过程也就成了陶冶情性、涤尘净心的过程,能培育耐心,增加爱心,使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新的境界。养石即养心,癖石者心静而长寿,这也是事实。 

  (四)湖山胜览,极遨游之趣。有的供石具山川形胜,是典型的缩景艺术。足不出户,便可令观者游目骋怀,神游远方,即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长物志》),这 与山水画“横三尺之幅,体百里之趣”(宗炳《画山水序》)的意境 具有相同的意义。清代梁九图在《十二石斋纪略》中称;“有客人来,见我整日摩挲抚弄奇石,若有所得,甚是奇怪。我便答道: 我这石头,具备峰峦、陂塘、溪涧、瀑布、峻坂、峭壁、岩壑、磴道诸 体,湖山胜概,毕在目前。我可以省却登蹑之劳,极遨游之趣,其 乐就在其中啊!” 更有一些赏石家,从山水景石中开发具有宗教意识和神秘感的题材,视之为“仙景石”。他们将意境传神、幽深的供石,引入到对太虚幻境、逍遥太清的感受中去。比如:元代至正年间, 高士钱惟善(心白道人)游江左,获一枚奇石,峰峦秀润,上有古 篆文曰“栖霞”。携归后,每置于案几上观赏时,则神游其间,犹 如置身世外,因此仿东坡居士“雪浪斋”的故事,将书斋名为“栖 霞山房”,并勒铭于壁中,永标奇赏。其词略曰:“九华烟霞,五老 冰雪;缥缈飞来,幻形嵲嶻;光吞玄圃,气掩赤城。……既来仙灵,亦集真侣;绛采朝餐,紫英夕茹;山人久视,居士长生;俯仰一室,逍遥太清。” 

  (五)搜奇猎异也是浓郁的供石文化意趣之一。奇石的形 状可以千奇百怪,色泽可以千变万化,纹理也可以怪异多端,似 乎为古玩文物所不及。于是,有些癖石者就专在分门别类收集 文字石、图案石上下功夫。这些组石往往以卵石归类而成。如 有的卵石上的纹理酷肖汉字,藏石家就曾组成过“中”、·国’、 “一”、“绝”;“中”、“华”、“奇”、“石”;“天”、“下”、“为”、“公”等字样。有的卵石色泽纹理酷肖水墨画,藏石家就将它们组成春、夏、秋、冬四景图,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有的卵石上 能呈现动物模样,藏石家就将它们组成十二生肖图。由于组字, 组画决非旦夕可成,往往要以锲而不舍的毅力,经过成年累月的寻觅,方能成功。一旦组字、组画成功,消息往往会不胫而走,当 地新闻媒体也会接踵而至,摄影、录像、采访、报道,一时街谈巷 议,传为美谈。 

[1] [2] [3]  下一页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