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扁鹊治病》文本解读

《扁鹊治病》文本解读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895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扁鹊治病》文本解读,

《扁鹊治病》文本解读

 

“扁鹊治病”的故事行文晓畅,理趣兼备,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倘使剥开它故事的美妙外衣,搜寻它潜在的寓意,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故事发端于战国时期,其人其事皆属传说,真实性颇难考证。笔者斗胆,妄图从其文章出处的作者意图及文本意义两方面探询寓意,所言不周,期方家指正。

这篇寓言最早见于《韩非子》的《喻老》篇,再见于《史记》的《扁鹊列传》、三见于刘向《新序》的《杂事第二》。韩非子的《喻老》篇是为了对老子精深思想作出详细而通俗的解释和阐述,该故事就是作为例证而被引入的。既然是作为例证,则其核心观点恰恰是对例证的最好注脚,故事前后的引论与结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现引用如下:

引论: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隄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结论: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引入部分中,韩非子所列举的“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和“扁鹊治病”的故事属于并列关系,都是作为例证来集中说明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和“圣人蚤从事焉。”这一论断的。这两句话是韩非子引入这一故事的真正目的和最终意图,可以理解为是对老子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个论点的集中阐释。作为法家学说代表人物的韩非子叙述这一故事的根本目的,无疑,应当是提醒统治者要察纳雅言,防微杜渐,慎易避难,治理好国家。我们把它引入生活中,就是要争取做到善于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慎重对待一些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小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扁鹊传部分里,故事做了些微更改,太史公引用故事的用意在于阐明“预防重于治疗,早治重于晚治。”这一朴素却带有唯物辨证法的医学思想。

而《新序·杂事》中更是将故事原版摘录,甚至连论断都经脉相通,只是草草改了一字“此事皆治之于小者也”。

从上述三篇出处看,虽然作者选用的故事因目的不同而导致对文本价值的判断有所差别,取向有所窘异 ,但三者的共同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灾祸消灭于萌芽状态,重视防微杜渐。

虽然作者选用故事所要表达的意图有别,但文本本身即通过自己的结构,词句组合,标点和修辞中形成了一种潜在文本,一种召唤结构。可以说,作品一旦脱离了作者而成为一种物质存在的时候,那决定作品蕴意的因素就不再只是作者本人了。戴维·罗比在《英美新批评》中说“内部的差异形式——各种各样的不同部分的结合,建立起一种意义上的完整性”。而桑克梯斯在评论但丁诗句时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神曲里,正像在一切艺术品里,作者意图中的世界和作品实现出来的世界,或者说作者的愿望和作者的实践,是有区分的。”

当我们回到文本,细致推敲文本构成的词语,句子,修辞等之间的关系时,会轻易地发现,文本已经在不觉间偏离了韩非子所预设的运行轨道。

文本可以依据叙事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重在指明扁鹊三劝蔡桓公,反遭桓公耻笑;第二层透过扁鹊对蔡桓公病理渐变过程的分析,传达作者的意图;第三层明为桓公病死,实为表明不重视细节所导致的后果。从作者所营造的文本构成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指向似乎是相当明确的。

但文本本身的构成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文本的语言一经脱离作者就难免和作者的本意产生偏差。譬如对于蔡桓公是否察觉自己有病,作品没有明确交代。通过文本中蔡桓公自己的语言,我们似乎可以推测他应当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但是,当我们对蔡桓公的语言进行比较阅读时,又难免产生疑惑,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病吗?如果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病,又何必在澄清自己没病的同时,反向左右侍从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呢?这样的话语是否在昭示:蔡桓公可能知道自己有病,只是认为这不过是小病罢了,不足挂齿,不必在左右面前承认这一点,而产生人心恐慌?蔡桓公发病后,使人“索”扁鹊。这个“索”字颇值得玩味:倘使他真不知自己有病,那么浑身疼痛的时候,怎么会如此焦急地使人“索”神医?应当用“请”才对啊。如果他知道自己有点小病,一直不以为意,那么当浑身疼痛的时候,自然就开始深信扁鹊的判断,故而立刻“索”扁鹊,显得更合情合理。

对蔡桓公是否知道自己有病的推断,直接关系到文本的寓意,如果他知道,那重点就应当是“不能讳疾忌医,要察纳雅言”;如果他不知道,那重点明显就是“防微杜渐,于病患尚轻微时消除”。

再如对文本主人公的确定也存在一些疑问。文本以扁鹊和蔡桓公对待病的不同态度及随着病的发展而出现的处理方式的变化作为叙述主线,两者在文本中的地位似乎是平等的。单就作者意图推想,显然扁鹊的出场只是个陪衬,而蔡桓公则是作者力图刻画的反面人物。但就文本表现而言,韩非子却在不经间塑造了一位具有神妙医术,且具有高尚医德的神医形象。看扁鹊只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已经发现蔡桓公有疾在身,而面对蔡桓公的嘲讽和不屑态度,他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三次晋见劝慰,只是在最后为了保身才逃往秦国。

因此,对于文本所展现的主人公的主次问题其实也不能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一问题更是牵涉到对于文本寓意的理解和拓展。如果顺着文本的步伐,难免会关注扁鹊,从而得出一个新结论,要像扁鹊般及时提醒旁人的错误,并且尽可能帮助他改善错误。

近代的读解理论认为,文本在未经过读者阅读之前都只是没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不具有真实的意义。换言之,只有当读者和文本进行互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同化效应或顺应效应。也就是说,此时文本所隐藏的作者意图,蕴涵的文本自身意义都需要由读者透过自身来领悟。

由此推及本课的教学,考虑到本篇寓言所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本身的阅读修养和人生阅历有限,对寓意的揭示存在一定困难,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必须通过组织学生细读文本,自然揭示作者所赋予的文本寓意;其次,在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对话中研读文本,引导学生赋予文本拥有学生自身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解读。

,《扁鹊治病》文本解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