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去感悟体验。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可以先让学生按照思考·练习第2题的提示自主学习探究,再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利用导游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在完成思考·练习的选作题“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熟悉的一处景物”时,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课文结尾不仅总结全文,还再次点明颐和园风光美丽,余味不尽。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讨论,借助图片、录像片等课件,让学生感受颐和园说不完的美景,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4、课文层次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学习中要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特点,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借助颐和园风光图片、投影片或录像片,让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同作者游览颐和园时油然而生的愉悦心情和民族自豪感产生共鸣,读出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片段背诵,不强求一致,可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背诵交流。教师要重视背诵的指导与评点,引导学生先理清叙述的顺序,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诵读,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5、思考·练习第4题意在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应注意引导学生把积累语言与品评词句结合起来。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后,要启发他们读读这些词句,想一想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并想象这些词句所描写的景物。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
6、建议组织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颐和园。或组织学生游览学校附近的一处景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本课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向别人介绍这处景物。
【参考资料】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分布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概括为三大区域: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重重庭院、回廊曲折,帝后生前在这里起居生活。游廊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为一体,是当时统治者的游憩之地。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耸;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峰塔为借景。其构思巧妙、建筑之精,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1961年,国务院颁布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理事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颐和园》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颐和园》教法建议
1、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实施小导游的环节,可以锻炼孩子编排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把自己体会到的介绍给大家。
2、这堂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喜欢哪个地方就向大家介绍那个地方,教师给与相关的指导即可。
3、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是以读为主,从读中体会祖国的灿烂文化。
4、注意对学生进行作文游记的渗透,尤其是文中出现的游览过程的词语,加以强调。
《颐和园》学点聚焦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13个生字,理解“神清气爽”“耸立”“金碧辉煌”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四自然段。】
颐和园》词句教学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颐和园》教材说明tag: 颐和园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