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流逝的音符 ]
一、揭题激读
1、谈话揭题,引导学生观看板书。读题。
2、引导学生读文。
二、感知导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反馈,你有什么收获或者困惑?学生交流。板书。
三、研读课文(一)
1、默读课文,划出感受好朋友的句子。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
3、反馈:读第一次唱歌的语句。(出示)
观看课件演示:听小鸟的歌唱,引导学生听,好像听到了什么?
4、说一说感受,引导学生读课文。指导朗读。引读。
5、配乐朗读,反馈6-12小节,找了又找,问了又问?问什么?(生反馈)]
6、你发现朋友不见了,你会怎么做?学生选择一句自读寻找的心情?
7、学生读文,心情一样吗?感受读,齐读。
8、还从哪儿感受到是好朋友?学生寻找对话,引导读对话。
四、研读课文(二)
1、第二次唱歌的语句。自由读,读出问题。学生读文。
2、反馈,重点指导“两次”看的不同的理解。
3、小鸟的歌声为什么不同?(学生探究学习)学生反馈。
五、感受升华
学了课文,你想说什么?写一写。
一、 情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走进语言
情感是教学的生命,情感也是文本、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沟通、对话、交流的调和剂。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就是抓住与文本相合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走进语言。本课例教学从谈话入手,激发情感。教师的课前谈话很成功,渲染了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调。老师先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名字(名字中有三个王,一个点),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说说好朋友的名字,并向大家介绍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兴致盎然,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老师说了一句:许多同学都想说,这样吧,请和自己的好朋友相视微笑,老师就知道了。之后,老师缓缓地说: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目光中,老师感觉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至此,未成曲调先有情,课还没开始,同学们已经从短短的几分钟内感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的珍贵。这是跟本堂课的主题休戚相关的。其二是教师通过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本堂课教学的一个可以值得一提的地方。情境的创设有课件情境再现、语言情境引发生活的体验感受等途径,引导学生的情感,从而感悟和积累语言。
二、立足文本,引导体验,超越文本的理念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超文本阅读与应用是新世纪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亮点。要做到超越文本的理念,教师就应树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念。“生活世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及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思想,有的称为“生活世界”(Lkbeswelt),有的称之为“周围世界”(Umswelt)等。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生活世界”是指一种立足于人的真实生存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平等和谐的意趣流入师生的心田,才能营造主体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个性发挥的基础上自由地提问、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其次是要树立开放的的观念。开放的教学必然与生活相结合、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实际、结合生活,而不闭塞课堂,埋头书本。这里要注意三个开放:首先是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感性与灵性,保持童真与童趣,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热情、充满兴趣。要唤起学生的自然性向,使学生能自主参与学习,参与生活、参与探索等活动。其次要注重教学时空的开发,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及早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从中思考生活、思考社会,以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吸收信息。最后还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这取决于教师,主要是让学生有质疑、提问、说话、发表、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以文本为出发点延伸问题、拓展新知,实现超文本阅读。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的体验,以文本为核心,超越文本。这种超越不仅是指教师在理解上的超越,也可指学生在思维的超越、阅读的超越和表达的超越,在这种生动活泼、真实表达的超越引发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内化。
三、结构开放,师生互动,注重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即“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因此,学生的“学路”非常清晰,即紧紧抓住这一线索,自读感悟课文中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文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是开放的。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学习思维、理解的过程来开展,即教师依据学生的学路,展开教学、呈现教学,在师生的互动当中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
四、多元的视角挖掘人文内涵,以情唤知,忌主题单一的倾向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在感悟“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时,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质疑,释疑,独立解决问难。学习最后一段时,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我们读书要学会一种本领,那就是要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读出你的问题来。这段话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同学们再去读读,看能读出什么问题来。”学生再次读书,提问:小鸟为什么要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老师说:“是啊,你问得多有价值!小鸟盯着灯火,它在想什么?”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点拨下精彩纷呈,创意的见解令人赞叹不已。这种挖掘人文内涵引领学生的理解文的角度应该说是多元的。但从文本的整体上看,即引导体验文本的思想内涵、中心主题上,学生的理解有单一化的倾向(珍惜友谊)。教师在教学的结尾时有思想意识,引导学生环保、诚信的体验,但学生思维有定势和存在局限性,未能表现出整体理解的多元性、层次性和丰富性。
五、感悟时以文本的情境为主,读为手段,忌游离于文本之外。
感悟时以文本的情境为主,读为手段。学习者通过读与思,说与写,交流与合作,对学习内容的新信息、新理解逐渐内化、积累,并对已有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悟。悟是一种创造,一种发现,一种感受,一种体验。在学习中,学习者是通过读等形式,从而对教材的语言规律、语言形式、语言特征、思想内涵、篇章结构等有所感、有所知就是一种悟的境界。这种悟是以文本为核心,如果把文本的个别语句抽于文本的情境之外,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和积累,支离语言文字式的训练,就会造成理解文本的不深透。如在教学中三个对话的句子,过于游离于文本的理解,脱离了语文的整体情境。而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教师的处理极具匠心,运用课件营造的气氛帮助学生的理解:低沉的音乐在耳边响起,火柴点燃的灯火在黑暗中跳跃,小鸟落在灯台上,望着灯火静静地伫立着。结合文本和情境理解小鸟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正如学生所说:悲喜交加,从而体现出了理解的深度。在这一点上,应体现尊重文本、回归文本的理念。
,《去年的树》简录及评课
tag: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