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当优美变得抽象——我看《雅鲁藏布大峡谷》

当优美变得抽象——我看《雅鲁藏布大峡谷》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989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当优美变得抽象——我看《雅鲁藏布大峡谷》,
当优美变得抽象——我看《雅鲁藏布大峡谷》

 陆霞

我常常在想:经典与非经典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这个动辄解构经典、处处争新求异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教育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引发了一场虽不算彻底倒也能说得上是有声有色的变革,其意义自然不消多说。然而一枚树叶尚且有其向阳与背阴的两面,何况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焉得没有需要商榷之处?今天在班里上《雅鲁藏布大峡谷》,不由得又想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过去一年在外进修,倒也接触了不少人和事,关于教材建设的,有两件事令我一直耿耿。一次是与他人一起为一新教师磨课时,我曾就该课文与其他文本的关系设置问题提出过质疑,不料边上一人不以为然,且说自己是参加过某教材建设的,知道“内幕”,不少文章也就是随便找来塞进某个单元充数而已,言下颇有怪我多事之意——何必苦苦追寻什么编者意图?于是我哑然,再无言说之意。另一件事是在某会议上听得人教新课程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就是对于旧的教材,只保留三分之一的课文篇目,至少要引入三分之二的新文本,以体现时代的特色,体现新课程之新。这话当时听来倒不觉得什么,但事后细细一琢磨,只觉得问题不小——难道新课程之新,就只能依赖课文的更新来实现?难道那三分之二的新引入的文本都能担得起基础语文教育之重任?我以为未必也。
《雅鲁藏布大峡谷》应该就是那新引入的三分之二文本中的一则吧。该如何形容这个文本呢?我思量再三,以为应该说它“看上去很美”,且重音须放在“看上去”三字上方妥。
这是第七册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前有《观潮》,后有《鸟的天堂》和《火烧云》。(值得玩味的是,另三篇都是老课文,这“三分之二”的比例不知是如何保证的。一笑。)整组课文的主题是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观,选入这一篇课文之意图也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大峡谷的神奇壮丽。课文从大峡谷的地理位置讲到地质特点,从自然环境讲到动植物分布,文章不长,所容纳的信息量却着实不少。且最大的特点在于文字的精美,排比、对仗、比较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大量的叠词、成语频繁出现,初读起来颇有光怪陆离、眼花缭乱之感,与大峡谷的奇特、丰富、神秘之感倒很有几分神韵上的相似。
只是当我们的阅读视角从一个普通读者转向一个教育工作者,再或者转向一个文学鉴赏者的时候,再次审视这个文本,就会发现一个隐晦的、然而又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文本的美是抽象的,而这种抽象之美是很难传递给四年级的学生的,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去发现了。
相信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流派中,许多人都赞同“语文之思应当是形象之思”这一观点。我虽然并不排斥语文教学中必要的抽象思维,但是也仍然认为在小学阶段、在这类介绍景观风物的文章中,形象之思应当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对于描写自然风物的“美文”来说,形象之思指向的当为形象之美。那么形象之美来源于哪里呢?是不是有了华丽的辞藻、有了瑰丽的修辞,文本就有了其蕴涵的形象之美了呢?我以为否也。
就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来说,似乎构筑奇文的一切要素都具备了:多么优美的词语——“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皑皑雪山”……多么明显的差异——把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世界两大著名峡谷从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比较,差距都在两倍乃至十倍以上。多么贴切的修辞——把七个垂直自然带比作一幅凌空展开的画卷……可是当我们试图以学生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美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美都变得如此遥远而模糊,模糊到连辨认都有点困难了。
首先,要把这篇文章读下来都困难。大量的生词,大量的专业表述,让原本还能在成人心中唤起的那一点美感,变成了横在学途上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试想,一个对“垂直自然带”连基本概念都没有建立、甚至还从未听说过的人,能对关联的这个比喻“凌空展开的神奇美妙的画卷”产生形象感并进而演化为美感吗?诚然,教师可以讲解,可以图示,但是问题在于课文中类似之处颇多,教师可能一处处讲解过来吗?还有,这种“画卷”的比喻其实是抽象的,是人们根据“自然带”的奇景以及基本的地理学知识交互融合后在脑海中再度生成的,我以为若真要通过照片、图像什么的来演示,恐怕反倒会弄巧成拙,搞出一幅“笑话”来呢。
其次,这篇文章中虽然用了不少精美的词语,但是读读这样的句子——“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怎样?“从……到……”句式一出,那种科学化的语气已表露无疑,再写多少“涓涓细流”又能唤起学生多少关于水流潺潺的表象呢?更何况四年级学生有不少对这个“从……到……”句式的基本意义还不明白,尚且以为是那一条条河发源于冰雪,终结于温泉。在他们的脑海里恐怕以为河流汇集处便是一大汤锅也未可知。因此上到这里,教师忙着帮学生消除误解还来不及,哪里顾得上再去折腾那几个实在折腾不出多少油水的“涓涓细流”?
再次,课文为了说明大峡谷是世界之最,用了比较的方法,举了一大串颇有点冲击力的数据——数字长了,对孩子自然便有了冲击力。可是我实在是很瞧不上对孩子耍这套把戏的——孩子对“万米”有概念吗?便是说“十万米”吧,除了换来孩子的一片惊叹之外,只怕对他们来说也就跟看到城区哪个高层建筑的惊奇感差不了多少。所以每次在听课的时候,听到哪个教师拿出一堆数据来,引发起一片“啊啊”的惊叹并为此而自我感觉很不错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要窃笑。自然,我并不是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不好——毕竟作者未必想到要写给孩子看吧。
另外,我对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疑问:我在网上搜索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时,并未找到这篇文章的出处,但却找到了跟这课文颇有相似处的另一篇文章,篇幅长得多,是一位科学考察者写的考察日记。另外我还在另外几份关于大峡谷的科学介绍中找到了这篇课文的某些段落。整体给我的感觉,这篇课文就像一个“大杂烩”,融合了科学介绍、文学小品、考察心得等文体特点于一身,最后的产物勉强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科普小品”吧。但是如果真的对其定位为“科普小品”,那么我们都知道,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是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且文学性服务于科学性,那就必然带来一个结果,即对文学形象之美做科学的抽象化处理。而当“美”变得抽象的时候,作为小学中年级学生,还有这样的能力去接受它吗?文章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以为编者当反思这个问题啊。
最后,让我们来对比阅读另一段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之水的描述,也许能更清楚地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形象之美。
——河谷西岸是笔陡的岩壁,岩壁上的流水从几百米的壁顶跌落下来,形成无数条扑溯迷离的飞瀑,有的纤细秀雅,丝丝细流拍击着岩壁,飞散成飘渺的云雾,又化作缕缕银丝悬垂于天际;有的则雄奇壮伟,如九天之银河,坠落人间,天水击地,山摇地动,腾起层层云雾,斜阳西射,水雾中悬起一道彩虹。这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高奖赏,我们给这一神奇美妙的山谷命名为“虹霞瀑布谷”。
补充一句,这一段话就来自课文出处之一的那份考察日记。读了它,你又会产生些什么想法呢?



,当优美变得抽象——我看《雅鲁藏布大峡谷》

《当优美变得抽象——我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文章

tag: 雅鲁藏布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