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斜风细雨不须归: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

斜风细雨不须归: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

06-23 01:20:19   浏览次数:515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斜风细雨不须归: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

斜风细雨不须归: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

星期一的下午,干老师把整整一张A4纸的预习作业发给了棉种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天的课堂,当然也就从预习作业开始了。
干老师先请每个同学把预习作业纸放在面前,手中再拿好一支笔,因为重要的东西要随手圈一圈,画一画,记一记的,否则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

开门见山,学生准备停当后,干老师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渔歌子’是题目吗?”(这也是检查预习作业第2题:自己读、背《渔歌子》,想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
干老师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再来回答。全班这20个学生本堂课的第一次朗读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声音响亮,停顿准确。
读完后,干老师再问这个问题,孩子们仍然显得沉默,后来一个孩子起来说:“好像是词牌名,又好像是题目。”干老师首先夸他很聪明,“因为诗的内容和‘渔歌子’的名字很吻合,而‘渔歌子’又是词牌名,所以这个同学用‘好像……又好像……’来回答。”接着干老师又把让孩子们迷惑的地方告诉了大家:“‘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因为虽然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而词牌名和题目的差别就在于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形式,说到这里的时候,干老师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他先叫了一个女生回答,看来女生并没有预习到这些,所以表示不知道。而刚才那个发言的男生(他叫俞怀靖,正好是四年级开展课程实验班级陆老师的儿子。)却又在“一片沉默”中站起来,告诉大家“渔歌子”的词牌名有几行,每行几个字,都是有规律的。他的预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此干老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并也补充了,“渔歌子”是词的形式,而内容倒不用一定要去写打渔。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通过读,学生对“词”和“诗”的形式区别有了更具体的认识,然后为了再一次加深对“词牌”的印象,干老师又举了一个很滑稽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填词例子:“……白米饭,小青菜,午饭吃得真香甜。”他告诉大家,虽然从内容上不能称其为诗,但是却就是“渔歌子”词牌的体现,学生都被逗乐了,也清楚地知道了“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干老师请全体同学把“词牌名”写在了预习作业纸相应位置上,然后继续往下学习。

接下来干老师要带孩子们学习诗的内容了。
他给学生又提出了一个学习目标:读: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干老师先请一个女生来读,她读得很流利,但是速度较快,诗的意境并没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评价她没有读出味道,干老师肯定她读得准确,但是味道还欠一些。
接着,就“如何读出味道”干老师做了指导:
他先请同学发表意见,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一个男生说“美丽”,因为“西塞山是很美丽的”。干老师就请他把“这种美丽”读出来,这个男生定了定神后开始朗读,果然在他理解后,整首诗前两句读得舒缓多了,也得到了老师和大家的积极肯定,他比较满意的坐下了。
干老师又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还要读出怎样的感觉。俞怀靖又起来发表意见说:“要读出满足。”接着,他也试着读出“满足感”来,他的声音努力显得有些悠闲、飘逸。
结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干老师又引导大家:“刚才这两位同学一个说要读出‘美丽’,因为他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而另一个同学说要读出‘满足’,他把这首诗理解成了一个人!因此,这首诗既是一幅画,又是一个人,想想,你要把它读好,应该怎样读呢?”
“画人的画。”一个孩子的轻声应答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笑了。
“呵呵,”干老师也笑了,他帮这个孩子说出他心里想表达的,“这幅画里有个人,这个人心里有幅画,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点拨完毕,干老师又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起来,声音也显得轻柔许多。练读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再一起试试。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第一遍初读时的铿锵有力不同,这一遍声音已经柔和下来,舒缓下来。
干老师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随后,他做了示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犹如白鹭在天空舒展双翼,也带动了学生,不觉跟着他吟哦起来。
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这一遍,诗的节奏基本上出来了,也有了一些诗的味道。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表现,并且告诉大家,等对这首诗理解了,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这样,“读”的目标基本达成后,干老师领着学生开始向下一个目标行进了。
“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天空上自由地飞翔。现在已是春季,水流上涨,河里的鳜鱼十分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这点微风细雨,是不需要回去的。”第一个被叫起来翻译的男孩子,预习得很充分,他看着大屏幕上的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着。听着他的翻译,干老师随机指导了三处地方:一是漏掉了“桃花”,引导他补出“两岸桃花盛开”;二是“渔翁”可用“我”代替,因为诗人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这首诗的;三是追问他为什么“不须归”,男孩子很有条理地说:“因为微风细雨,不足为惧,而且河里的鳜鱼,肉质十分肥美。所以‘不须归’。”
这个同学翻译得很棒,干老师称赞了他,然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大家纷纷摇头,表示没有。
干老师就又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读得很好。“译”的教学目标很顺利地就达成了。

接下来干老师带领大家要“解”诗,细读诗句了。
他先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干老师和同学们又一起轻声吟读了这两行后,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学生都知道这些是“景物”,干老师请他们把里面可称之为“大风景”、“全景”的词找出来,学生又一致说出了是“西塞山”。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这些都是刚才学生已经学习了的,很轻松地就找出来汇在一起。
干老师又告诉大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让同学们去找。学生也不难找出了“斜风、细雨”。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这时候,在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非常美好的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青翠的山峦连绵不绝,山谷间有一弯清澈的流水,两岸桃花粉红,正应和着诗句的前两行。干老师让大家看着这幅图,感受——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可是,当孩子们感觉到这画意的美丽的时候,干老师却问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李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表情非常有趣,大部分孩子都眼睛瞪得大大的,瞅着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好奇。而俞怀靖呢?则眼珠子转动着,竭力搜寻起解答来。
干老师其实是不要他们回答的,他是借这个问题,向学生讲一讲“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的符码意义。因此,看大家都格外聚精会神,他便出示了补充的一首诗,为学生解这个谜: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学生读得可真专心啊。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
“世外桃源。”班里学生还是很聪明的。
“因此‘桃花流水’意味着‘世外桃源’,这在暗示着你这西塞山前原来是一个什么?”
“世外桃源!”学生都为这发现喜悦了。
这样理解后,干老师让大家再把这两行诗读一遍。
学生读完后,干老师又问了一个怪问题:“为什么是白鹭飞?难道燕子不飞吗?麻雀不飞吗?”
学生又笑了,这又是一个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肯定还有典故。”俞怀靖笑眯眯地嘀咕着,眼光投向大屏幕,其他的孩子早也这样做着呢。

[1] [2] [3]  下一页

,斜风细雨不须归: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
《斜风细雨不须归: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tag: 课堂  渔歌子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