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914  栏目: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2-24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www.lexue88.com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1] [2]  下一页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