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971  栏目: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一、基本设想
1.从结构分析入手使学生粗知课文大意
本文虽是一篇谈话记录,但结构完整,可以视为一篇短论。全文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第1至4段)写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回答梁惠王的问题,实际意思是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之举不过是行小惠而已,而其好战残民则与邻国之君无异,所以天下之民不至;后一部分(第5至7段)写孟子因势利导,提出使天下之民归附的主张,即实行王道,“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前后关联十分紧密。再从行文看,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而又两次提到“凶”年,已暗含“罪岁”之意;结尾则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应之,可谓首尾圆合。弄清文章结构上的这个特点,大意不难掌握了。
2.作适当讲解以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本文重点是后一部分,难点也是这一部分,因为这里说的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它既是本文主旨所在,又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学生读这一部分如果只看到孟子所描绘的那个“王道乐土”,而不了解它的实质,其记诵恐怕难以持久。办法是:(1)联系复背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启发学生认识“道”与“人和”的关系,这个“道”就是本文说的“王道”,即施行仁政;(2)联系《孟子•梁惠王》(上、下卷)中的有关章节讲讲孟子的“保民”思想,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这一步要放到学生基本成诵之后来做,而且只能占少量时间。
3.注意启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这篇谈话其实包含着不少的“潜台词”,如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作一点分析,学生定会感兴趣的;对于孟子言辞的技巧也应给予注意,他的设喻十分巧妙,正所谓“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后汉赵岐《〈孟子〉题辞》),颇能发人深思。
二、诵读的准备
1.简介这次谈话的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2.划分结构层次
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划出跟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三句话,并初步归纳每段话的大意。这三句话是: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三句话又可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对这类课文的结构划分应灵活掌握,不拘一格,关键是要将层次划分清楚。本文层次如下:
①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地说明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③孟子论“王道之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④孟子论制民之产;
⑤孟子指出,只有保民,才能使民归附。
这件工作应在课堂上做,时间不超过5分钟。教师所应指出的是:后三层是孟子“王道”思想的纲领性说明,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诵读指导
1.第1层指导要点
①首句总起兼与末句“民不加多”一问对针。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叠用,加强了委婉、伤感语气。试以此句跟“寡人于国尽心”相比较,即可品味出说话人的慨叹语气,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此句应读得舒缓。
②第二句直承首句。“移民”,就食于外地;“移粟”,赈其老幼之不能移者。“河东凶亦然”:这是省文,即“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之省。全句两小层,要读得分明。
③第三句转入与“邻国之政”相比,由此逼出下面的问题。
④用“何也”发问,困惑不解之意甚明。
2.第2层指导要点
①“孟子对曰”一节先设喻后设问。“王好战”,表面上是说“以战喻”的原因,实际早已暗含了对问题的答复:好战残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请以战喻”后可作稍长停顿。结尾“则何如”,是征询对方意见口气,实际是让对方入我彀中。
②“直不百步耳”指笑者而言,故下句云“是亦走也”。
③“王如知此”,其深层意思是:“邻国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引朱熹注)。其后亦应作稍长停顿。
3.第3层指导要点
①此层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最后归结到“养生丧死无憾”这一点上来。“数罟”一句补注:“古者……鱼不满尺,市不得粥(卖),人不得食。”(引朱熹注)“养生丧死”为互文,可见“丧”是动词,葬死之意。
②结句是判断句,本节主旨在此。盖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民心无憾,即“王道之始”。此句要重读。
第4层指导要点
①这一层用先分述(共四项)后总括的行文方式,内容是讲制民之产,是对“王道”的展开论述,朱熹认为这是讲“王道之成”。
②涉及井田制的内容可以暂且不讲。
第5层指导要点
①开头用排比句揭露诸侯国之君的荒yin,“野有”一句兼有指责梁惠王之意(“不知发”则其所“移”仍是民间之粟),措辞严厉;中间转入质问,揭露这些人为自己辩护的手段;最后用劝勉的口气,以“天下之民至焉”期待梁惠王。要读出文章波澜起伏的气势。
②“无罪岁”是一句含蓄的话,意在反躬自省,放弃战争政策而施行仁政。
四、内容点拨
1.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大儒,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学说中的仁义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他“以仁义治国”的思想上。他认为王者应当“与百姓同乐”,应当“推恩”及于百姓,具体办法有“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等等。他又多次强调王者无敌的观点(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须从这样的高度上来认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www.lexue88.com 2.孟子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指井田制而言。井田制是古代的村社土地制度,详细说明见《孟子•滕文公上》。这种办法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的战国中期是不可能实行的,特别是在齐、魏这样的大国,地主兼并土地的趋势愈演愈烈,谁也无法阻止,所以孟子的这一主张没有被这些大国采用。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
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1] [2] [3] [4]  下一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