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410  栏目: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2、 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 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导语:
   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现在的诗歌儿、小说等等,今天我们进入古文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到P102。
*孟子生平与《孟子》简介:
   请大家看到标题下面,“孟子”加了书名号,不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文章,标题下面是写的作者的名字,而这里《孟子》是一部著作,大家了解孟子及这部著作吗?(有的了解,有的不了解,好)请同学们结合P102注释和P104方框里面的内容,边看边总结,一会儿老师请一个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孟子及《孟子》这本著作。(此时老师板书标题)
 *老师总结: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好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老师再作一些补充,《孟子》是“四书”的其一,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有哪些么?
☆明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另外,“寡人之于国也”也是后来加上去的标题。
◇全班齐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请留意某些重点字、词,我会挑些重点的写在黑板上,一会儿请同学来回答。。。
(老师板书字、词)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谨庠()序之教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 xiáng(6)颁 bān通假字,同“斑”(7)悌
◇老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这篇课文,也知道了它写的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他们的对话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呢?
明确:民不加多
◇老师:文中有3处都提到“民不加多”的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来有哪三处?(老师提示:分别在第1、4、最后一自然段)
一: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老师:边请同学回答边板书~~
好的,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二部分,请大家看着教材,我先串讲第一、二部分,剩下的留给学生来讲,请他们仔细的听老师分析。老师串讲时对重点的字、词仔细分析,对固定句式,举例。
(串讲部分见教材)
◇老师:大概意思了解以后,我们回到第一自然段。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板书)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板书)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板书如下:
 粱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老师:从此板书可以看出来,粱惠王就民的问题提出疑问,而今他最发愁的是“民不加多,何也?“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中有一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那为什么粱惠王会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呢?
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老师:好的,既然粱惠王提出了疑问,我们接着来看孟子是怎样分析的。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www.lexue88.com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的言下之意是,粱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者数量上的不同而已。
△板书明确:
粱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移民移粟)                (设圈套)
不可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教师作朗读提示,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然后适当点评。
#布置作业:
1、 背诵1、2部分
2、 预习剩下的内容
→第二课时
由于在第一节课已经串讲,而且也布置了作业请同学们下来再预习剩下的部分,老师只对重点的字、词进行点拔,然后接着讲课。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 [2]  下一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