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333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选文解读

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弟子们多次提出过这一问题,孔子也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己。”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归”犹“与”,意思是赞许。这句话延续了“克己复礼”的意思,却更加落实。其中“一日”两个字值得反复体味。张岱在《四书遇》中评论说:“‘一日’字最可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矣。百事都始于‘一日’,况为仁乎?”这个评价很有启发意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要做到仁,要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那么要想做到仁,具体说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颜渊接下来的问题,所谓“请问其目”,“目”就是条目。孔子是这样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一切行为,均依照礼的准则。颜渊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指资质愚钝。“事”指从事、实行。既然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而要落实在视听言动所有的行为当中,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内在自觉而已。可是二者又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在孔子对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按照孔子的想法,诸侯在大门内可以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可以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上(坫台是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可是大夫在大门口只能用帘子遮挡而已,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怎么样呢?管仲家既设有照壁,又设有坫台。所以孔子很生气地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另一方面,孔子十分推许管仲的仁德,因为他辅佐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会盟,图谋共存,而不使用武力。《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这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如,犹乃)。”这样说来,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于仁还有一些重要的界说。选文第2则:“仲弓问仁”,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时候鲁国人。他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邦”是指诸侯国。“家”跟“邦”并提,指的是大夫的家族。仲弓表示:“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跟颜回所说的一样。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最根本的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曾经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恕”。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这些都是告诉人不要做什么,仁是否还意味着要积极地去做些什么呢?当然是的。选文第5则:“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仁这种思想对孔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有那么多弟子就这个问题发问。“博施于民”就是广泛地施惠于民众。“济众”就是帮助、救助民众。“济”这里做动词用。子贡问,假如一个人能做到这两个方面,那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何事于仁”就是何为于仁,意思是不啻于仁、何止于仁。“必也圣乎”,意思是必定是圣了。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说:“圣是行仁极致之地。”(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德行极高,是儒家学者推崇备至的君圣王的典范。舜也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经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尧命舜摄政。他巡行四方,铲除了鲧、共工、兜、三苗四人。尧去世后,他继天子之位,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挑选贤人治理民事,还选拔治水有功的禹做继承人。跟尧一样,舜也是儒家学者推崇备至的君圣王的典范。子贡说的那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连尧舜都担忧做不到,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而孔子所宣扬的仁就不是这样疏阔。他向子贡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这么简单,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达,便也达人。”(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父亲;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君上;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孔子接下来还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近取譬”是指就近取自己作比方,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实践仁的方法。这样的仁,不必尧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

总之,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选文第8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选文第9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主要是看这句话的前一半。“约”,意思是指贫困。孔子说,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贫困中,必定会无所不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德行崇高的人在困厄中能够坚持道义,而人格卑下的人在困厄中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会漫无准则,不择手段地干坏事。另一方面,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安乐中,必定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都是如此。

[1] [2] [3]  下一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