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333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很多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问题探究

一、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提示: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给中国人提点意见 

[法]孟德威

前不久,我出席了一个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晚会。在从晚会现场坐车返回饭店的途中,我无意间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两个8岁小女孩谈起她们在中国的经历。讲到中国人时,一个小女孩说:“我真讨厌他们随地吐痰……还有,他们开车也很没有礼貌!”

“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

童言无忌,小女孩所说的话不必太介意,毕竟“到处吐痰”或“开车没有礼貌”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少数人不文明的举动,对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我听到这两个小女孩的对话,不禁回想起我的孩子到中国时随口说的几句话。我对小孩的道德观、言语举动等,与多数法国家长一样要求比较高。如果换我女儿说“中国人到处吐痰”,我一定会纠正她,跟她说不能这样一概而论,把一个人的恶习说成是一国人的弊病。但当去年8月,我的孩子在不到早上7点就被大声说话的路人吵醒时,她问我:“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只想到自身方便而不考虑别人的人,在中国确实能经常遇到。

我在几年前读过《论语》,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一句话:“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尽管我不完全赞同孔子的思想与道德观,但还是认为这句话对于建立一个和睦的、能让大多数人生活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相当关键的。在法国,无论是在家里、学校或在外面,家长对小孩的礼貌修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撇开比较复杂、贵族式的礼仪不谈,看到别人时打招呼、握手,别人给你东西要说声谢谢,说话不能太大声,自己的举动不要影响到别人,买东西要排队,开车要谦让行人等,都属于基本的礼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我们同时也认为,贫穷不可耻,但道德与礼貌修养不佳倒是很见不得人、很羞耻的事情。

有些中国人为了加塞儿,干脆就把前面的人推到一旁

但在中国,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三年的客居生活使我逐渐发现,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排队、与人打招呼、开车礼让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基本的生活准则,却被一定比例的中国人所忽视。我甚至怀疑,中国学校是不是没有给学生上过道德课?家长难道不曾要求小孩要讲礼貌吗?当你到银行存钱或到邮局寄信,当你到火车站窗口买车票,当你在超级市场买东西时,有时你真的怀疑,是不是有些人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大家明明都在排着队,却偏偏有个别人“自然而然地”、毫不犹豫地不等前面的人办完手续,就抢先把自己的东西丢过去。甚至我还遇到过干脆就把我推到一旁的人,也许他觉得我妨碍他加塞儿了吧。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愣在那里,简直不敢相信竟然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现在遇到类似情况,我会毫不客气地要求对方排队。这时,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好意思,但我也确实碰到过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的举动不妥的人!

欧洲人一般在礼貌修养方面是不愿意迁就的。在欧洲,谁触犯了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标准,一定会引起“公愤”。写到这里,我不禁又回想起在法国邮局排队的情景。

由于法国邮局开放民众办理业务的时间并不很长,而且邮局承办的业务很多,所以法国人在邮局排队很普遍,而且高峰时排上半个小时以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若你此时去观察法国的邮局,你会发现,人人都在很有耐心、很有秩序地排队。倘若有人因故不能排队而需要直接到窗口,一定会跟排队的人交代一声。万一有人想要偷偷插队的话,一定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强烈谴责。

公民道德修养应跟上经济的发展

如今,“奔小康”成功的中国人已经不少了。20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也有了惊人的改善,绝大部分中国人已经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也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学习。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中国的游客乘国际航班前往欧洲或走在巴黎的街上,有乱丢纸屑、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不排队等不文明的行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形象都将是极大的损害。

记得第一次来中国,北京的街上到处都是很醒目的红底黄字的标语,写着“你好!谢谢!对不起!”提醒北京民众不要忘记最基本的礼貌。这是14年前的事。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类似的标语了,也很久没有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宣扬公德的文章或节目了。而公民道德修养在中国似乎不但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反而有所降低。我常想,中国在建设经济之余,各级政府以及媒体是否可以考虑采取有力的措施,设法建设一个更有礼貌及公德意识更完美的中华民族?

(《环球时报》2003年5月7日

1.被孟德威批评的“一定比例的中国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试结合孔子“仁”的思想,来评论文中这些人和事。

提示:孟德威认为,他所谈论的问题,出于公民道德修养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从孔子的仁的思想来考虑,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分中国人缺乏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对他人的关怀。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

提示: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仲弓说“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参见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以及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

二、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提示:两者本质上相通,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是说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是说要做什么)。

参见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以及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

有关资料

1.评“颜渊问仁”章

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

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2.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宋明道学家陆王一派,假定人本有完全的良知,假定“满街都是圣人”,故以为人只须顺其良知而行,即万不致误。孔子初无此义。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本不必即可顺之而行而无不通。故孔子注重“克己复礼为仁”。然礼犹为外部之规范,除此外部之规范外,吾人内部尚自有可为行为之标准者。若“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之所欲,即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吾人之性情之流露,自合乎适当的分际。故“直”尚有行不通处,而仁则无行不通处。故仁为孔子“一贯”之道,中心之学说。故《论语》中亦常以仁为人之全德之代名词。曰“求仁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此所谓仁皆指人之全德而言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