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语言文字应用《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3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3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75  栏目:语言文字应用
标签:语言文字应用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2.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步骤:

一、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    

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三、知识链接

(一)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 (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2)意义的整体性。  (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  (4)形成的历史性。  (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免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  歧路亡羊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趋炎附势     抱粗腿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

(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1] [2]  下一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3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