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13  栏目:《论语》《孟子》选读
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               ——南怀瑾《论语别裁》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PPT)         ——于丹《论语心得》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5.26 章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5.26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      (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

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崔子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

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

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

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也是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还是自己凭感觉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了,就坐在那里请求别的师兄弟帮忙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没人理他释迦牟尼就自己下来帮他穿针引线,并亲自帮他缝衣服这个学生一听声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说:别人都不愿帮我,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帮我?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残疾者、穷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话,那么他的修行意义何在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tag: , 《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