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584  栏目: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答案:“仁政”,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好多少;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又使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五)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孟子说理雄辩的气势。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三、课堂检测
  (一)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 五十步笑百步
2. 饿莩载道
3. 弃甲曳兵
            答案: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⒉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
      ⒊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答案: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政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像人而用来殉葬。(用像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
   A.弃甲曳兵而走
   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A古义为“兵器”,今义是“士兵”;B古义为“称王”,今义是名词,“君王”;D古义为“穿”,今义是“衣服”。
   答案:C.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解析: ABD中“请”均可解释为“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只有C中“请” 解释为“请对方做某事”。
答案:C.
3. 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解析:AB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C没有活用。


www.lexue88.com 答案:C.
4. 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填然鼓之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是谁之过与
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
答案:B.
5. 找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对于,B到,D在, C和例句都是介词,意思是“比”。
答案:C.
6.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CD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式。
答案:B.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屡次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C.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能承受
    解析:A项“数”义为“细密”,C项“兵”义为“兵器”,D项“胜”义为“尽”。
    答案:B.
8.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
  答案:D.
四、检测评讲
(根据学生完成检测情况灵活处理)
五、课后练习
(一) 解释下文中加横线处,答案写在括号内。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   或: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这个谋划)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或:不是我能够想得出来的)。无已(不得已   或:没有办法),则有一焉:凿斯池(这个护城河)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奉献出生命    或:舍生相报)而民弗去(离开),则是可为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变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之类。)
1.比较下句中四个“非”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不得,则非①其上矣。不得而非②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④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2. 比较下句中四个“乐”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乐①民之乐②者,民亦乐③其乐④。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答案:A.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正确意思”是(  )
A.乐在天下,忧在天下
B.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C.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
D.依照天下的情况来乐,依照天下的情况来忧
   答案:B.
4.对选文及课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是孟子阐明实行王道应施行仁政的道理,这一段是孟子阐述实行王道应与民同乐的道理。
B.“施行仁政”是从治国者的治理措施角度来谈的,“与民同乐” 是从治国者的思想境界的角度来谈的。
C.所谓“与民同乐”,就是国君在自己享受快乐的时候,也要让老百姓一起来享用,否则就不享用。
D.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