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错过》表格式导学案

《错过》表格式导学案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671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错过》表格式导学案,

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11年5月     日

课题

错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1.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2.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学习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3.小组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4.如何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可分三步:一是根据喻体找本体;二是分析本体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三是结合比喻句中关键词句找到比喻句蕴藏的含义。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背景介绍】

社会中不少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而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错过呢?作者从辩证的视角阐述了精辟而入情入理的看法,来引导人们习惯和品味生活中的错过,以坦荡的胸怀,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与朝阳。

【杂文知识】

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反映社会事件或社会倾向的短小精悍、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杂文的表现手法,以议论为主,注重形象说理与感情渲染,把叙事、说理与抒情融为一体,使议论富有文学色彩。

杂文的写作,要借端生议。可借社会生活的一事一物,一点感受,甚至一句话生发开来,深刻地剖析这些事物,并围绕一定的中心,由此及彼地生发联想,从而提示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斑(lán)幸(jiǎo)惆怅(chóuchàng)误(yí)情(sù)驾(yù)悟(jĭng)颟顸(mān hān)渊(sŏu)滞涩(zhìsè)咀嚼(jǔjué)

二.解释下列词语。

1.跳槽:比喻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或改变职业。

2.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3.情愫:真实的情意。

4.驾驭: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5.憬悟:醒悟。

6.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7.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渊:深水,鱼所聚处;薮:水草旁边,兽所聚处。

8.斑斓多味:文中比喻生活的灿烂多彩,意味深远。

9.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10.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三.填空:

《错过》的作者是         ,文章体裁是         ,选自       。他获得首届全国小说首奖的是           ,长篇小说          则荣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刘心武  文艺性政论文(杂文) 《刘心武杂文自选集》  《班主任》《钟鼓楼》)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一只蝴蝶在我眼前飞舞,我错过了嬉戏;一个故事只讲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一段人生只走一回,我错过许多许多。其实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刘心武的《错过》看看他是如何认识的。

二.联系旧知,分析结构

1.介绍杂文文(即文艺性政论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以作为议论文来学习。议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按照这一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明确:引论(1-2);本论(3-6);结论(7-15)或: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3.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借用原文中的有关词句回答)

第一部分: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错过是人生的常态。

第三部分:对于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

第四部分:要把握人生的关键。

《错过》的层次以及层次间内在的逻辑顺序:认识“错过”是人生的常态;对“错过”持有“品味”、“欣赏”的态度;“错过”并无大碍,抓住关键才是紧要。可以说这是有一定人生高度的三个见解。同时这三个见解是递进的三个层次,“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要习惯和品味错过”则上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了;“要把握人生的关键处”是一种升华,在全文中具有结论性意义。

4.全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找出例段。

明确:第2、5段:事实论证;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第14、15段:比喻论证。

三.重点研读,品味哲理

1.文中第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明确:不矛盾。错过,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习惯”它 。但你如果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力挽狂澜于既倒,把错过转化为掌握,就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能酿出诗意与哲理……

2.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1] [2]  下一页

,《错过》表格式导学案
《《错过》表格式导学案》相关文章

tag: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