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江之歌(初中语文七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大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需要在上课过程中给大量时间阅读文本。
3.教学内容分析:、《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纤夫。 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作者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4.教学目标: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5.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6.教学课时:3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 “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 “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 大海 生命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8.课堂练习:《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9.作业安排: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研讨要点
一.《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那些不同之处?
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③写法很不同。共同点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
《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的升华。《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江子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
详见练习一解答。
三.《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有很大不同,探讨它们的主要特点。
《壶》篇系说明语言。①文字表述准确、客观、科学。有大量准确的数字。涉及的事实均具体明确,有据可考。引入传说、神话、故事,目的在增加趣味性,但均有明确交代。②重在说明对象的客观特征。如壶口、龙门为黄河“最为险要”处的地理特征,船工越渡龙门天险的操作技术。
《运》篇采用了独特的对话形式,好处是便于鲜明地比较和褒贬,也增加了趣味性。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第1点说明及有关参考资料。
四.《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参见“比较•探究”层研讨要点第1题。
主编导读
运河与扬子江
[关键词语] 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 快乐的奴隶 辛苦的主人 奋斗的快乐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前面几篇表现河流,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大都是用了诗化的、美化的手法,这一篇却有所不同。虽然,这一篇散文,也是想象的,虚拟的,而不是写实的。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把二者都拟人化了。
长江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遭到运河的“讥笑”。
从讥笑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坚硬的山石,一方面是柔软的水,看起来相当“苦”的,但是,水却以苦为乐。
因为,奋斗是艰苦的,但是,却给长江带来了“生命”。
运河则以为,不奋斗的它也并非没有生命。
长江反驳,虽然运河也有生命,但那是人们给的,用长江的话来说,就是“人们赐给的”。
同样是生命,自己创造的(“造命”),虽(艰)苦而乐;他人赐与的,虽乐而苦。
这种以苦为乐,显然有一点诗意,但是,并没有丰富的感性意象与之相配,作为全文的主旨最后由作者直接说了出来:一方面是“快乐的奴隶”,一方面是“辛苦的主人”,应该选择什么不言而喻。
从这里,读者可以明显看出,这篇文章和前面几篇的真正不同,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而不是抒情文章。
tag: 教学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