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江之歌》教学设计5,
这篇散文写于二十年代,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摹写出“五四”时期的时代青年不满现实,不愿苟且偷安而渴望在时代的壮潮中拼搏奋斗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其中的江与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而它们的对话则象征着两种人生哲学的论辩抗争。这里江与河的形象,与高尔基散文中的海燕与企鹅颇似,都是通过弱者对艰险的畏惧反衬出强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奋斗不屈的坚强意志。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觉醒后的思想意识,他们不愿走前人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愿让别人的意图摆布自己,而是要探索出新的人生道路,并且也朦胧地感到了奋斗的艰难,但他们是坚决要求向前走的,而决不伫足于旧的安乐地。
本文在象征性的对话中还溶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既很好地表现了哲理性,又使之形象化,收到了情理交融的效果。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百花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二)《运河与扬子江》赏析(黄建国)
运河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它流经平原大地,水势平缓,未经艰险曲折,由此形成了它平和闲适的性格。扬子江则不同,它流经了“峭岩如壁,尖石如刀”的高山峡谷,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万千的磨砺。这特定的经历,赋予了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作者借扬子江的自白,赞美了那种敢于蔑视传统陈规,勇于开拓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哲学。这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在时代大潮中安于现状,甘作“快乐的奴隶”的庸人哲学的批判。这在五四革命时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表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少见。然而这篇小品则别开生面,以巧妙的构思,创作了一种新颖别致的形式。作者把运河与扬子江的不同自然属性,与特定人物的思想性格,构成贴切的类比,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两种自然物体的对话,表现两种人之间不同人生观和不同思想的交锋。作者把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倾向,熔铸在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中,让艺术形象本身说话,对美的加以歌颂,对丑的加以否定,于不动声色之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既新颖别致,又韵味无穷。作品中没有任何抽象的理性说教,读者在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受到了人生哲理的教育。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方法,很值得我们师法。
(摘自《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三)《运河与扬子江》札记(张以英等)
《运河与扬子江》是一篇名文,气势磅礴,浑厚有力,表达了一种昂扬的气概,一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念。因是采用对话的方式写成的,所以极简洁、明快,而又深刻有力。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往往多愁善感,而且往往将这样的思想情绪注入自己的作品中,而陈衡哲却恰恰相反,能够以理智支配自己的感情,在她的散文中常常透露出明彻的目光,流荡着汹涌向前的激情。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一百二十家札记》)
江之歌
一.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自幼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送入寄宿学校。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的见闻写成。毛姆擅长写作短篇小说,曾受到莫泊桑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1903至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评析资料
《江之歌》鉴赏(陈慧君)
《江之歌》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诗。它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苦难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这篇散文是诗,又是画;形象逼真的劳动画面,悲壮动人的劳动号子,令人如亲睹其状,如亲闻其声,催人泪下。
第一幅画面是纤夫拉纤的情景。此时,在我们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了一幅著名的油画:俄国列宾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群衣衫褴褛、面色黝黑的纤夫,弓腰曲背,拼命地拉着一条逆水船,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与此同时,我们的耳际又响起了《伏尔加船夫曲》,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踏着世界的不平路……”那歌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在这歌声中,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绷紧的心弦”,也表现了他们的力量,“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正是这种力量和精神,使他们征服了急流险滩。
作品中的第二幅画面,是码头工人劳动的情景。“他们赤着脚,光着背,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流下”,扛着沉重的大包,沿着陡峭的石阶,像蜗牛似地爬行不止。他们的劳动歌声更加低沉而哀怨,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它唱出了黑暗的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心声:搬哪,搬哪,什么时候才能搬掉压在身上的重重苦难?这歌声,也是全世界劳苦大众“灵魂的无尽悲戚中的呼喊”。在描绘了这两幅画面后,全文只用两句话收尾,总结性地点出了这江上歌声的内蕴,它是劳动人民“最后绝望的抗议”。
当然,在新中国,在现代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里,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都已被机器所取代。但是,这画面,这歌声,仍是全世界劳动人民苦难的象征性的写照,因此,当我们掩卷之后,那由近而远的江上歌声,仿佛仍在耳际回荡,余音缭绕……
(选自《外国散文名篇鉴赏》,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三.相关资料
(一)毛姆的小册子(李杜)
……
那年我乘船沿江而上抵达重庆。船过海棠溪,我看到朝天门码头的时候,才真正读懂了这本书(指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
当时我就带着这本书。一路上颠来倒去读了好几遍,那篇《山城》,我几乎可以全文背出:“他们说这里‘蜀犬吠日’。这是一座灰色、阴暗的城市,笼罩在雾霭中间,因为它坐落在崖石上面。这里有两条江汇合,所以它每边都被水冲洗。但是有一边是被混浊的急流冲刷。崖石像古代单层甲板大帆船的船头,这船似乎为一个奇怪的非自然的生命所拥有,竭尽全力地颤抖;它好像永远在一点上向喧腾的江流中稳步前进。崎岖的山脉把这城市团团围住。”我艳羡一代文豪,寥寥数语,便把一座山城勾勒得如此厚重而又逼真。
这是一本记录中国之行所见所闻的纪游体散文集。关于毛姆来华及其具体时间,时下说法不一:一说是一九二○年,一说是一九二一年;记得好像在哪里还读到过一篇文章,说毛姆根本就没到过中国,这部书是他根据别人的讲述写就的。这一论点我当然极不赞成。我曾几次阅读此书,我深信这是没到过中国人所不可能写出的。
细究起来,我之所以喜欢本书,当然不能说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甚至也不能说只是因为它文风素朴,笔力遒劲;我喜欢它,更是由于它写活了当时中国的两类人:一类是“买办”,即官僚;一类是平民,即“苦力”——“他用一种忧郁的中国方式和我谈话。一种文化,最古老的世界知名的文化被粗暴地扫荡着,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学生们,正把这种自古以来一代一代建立起来的东西无情地践踏掉,而他们却拿不出东西来替代。他们不爱他们的国家,既不对它信仰,也不尊敬。”“……所有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他是一个恶棍。渎职腐化,敷衍塞责,不顾是非曲直……他是个欺诈、残酷、心怀报复和贿赂收买的人。中国之所以衰败到他如此真正为之悲伤的危险地步,肯定有他的一份。”(《内阁部长》)这就是毛姆笔下的官僚买办,其憎恶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与此相反,对于中国的劳苦大众,他则寄予莫大的同情和关切。他写轿夫、挑担苦力、在水里犁田的农民和弯腰折背的纤夫,他说:“当他们从你面前走过的时候,你只去注意那些脸,每一张都是天性善良和坦率无邪的”(《不堪的重负》);“他们无休止地来回上下,同时当人们费劲时也无休止地迸发出他们有节奏的‘唏,噢——啊,嗬’的呼喊。他们打着赤脚和赤膊,脸上汗如雨下,于是他们的歌不过是一种痛苦的呻吟。那是一声绝望的叹息,那是令人断肠的,那是艰苦的人生,那是不过带有音乐性的在无边苦海里的灵魂的呼喊,它的最后一个音符是人性的最伤心的啜泣。生活是太艰难了,太残酷了,这是最终的绝望的抗议。这就是江上之歌”。(《江上之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江之歌》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