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江之歌》教学设计5

《江之歌》教学设计5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359  栏目: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江之歌》教学设计5,
   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和前面的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前面的文章都带有文学性,也就是都以作者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感情为生命;而这一篇却基本上不属于文学性文章,它的特点,就是尽可能排除作者个人的,与众不同的情感。这样的文体是说明性的,它要求客观。比如,文章一开头,说:“壶口至龙门,这一段河谷长达60公里。”第二段还说:河口的峡谷谷底宽约250米300米,岸高150米,河底的深槽为30米50米。飞泻的大瀑布15米20米。这么多统计数字,从文学性的描述来说,是很枯燥的,和文学性要求的感情色彩是不相容的。比如,在《黄河颂》中,光未然说,黄河之水,流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一万丈是多少,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米。世界上没有么高的瀑布。这不是不科学吗?文学和科学,有不同的规律,文学形象因为带上感情色彩,对象就变形了,变质了。余光中说:当我死时,将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要把整个大陆当作眠床。这怎么可能?一个人居然要占这么大的地方,别人还要不要活?这么霸道,为什么没有人抗议?因为,这是文学,是诗,而诗又是文学中的文学,是一种情感的想象,不过是强调:生不能回到祖国,死也要埋葬于故土,整个祖国的版图都是他的归属,而他也属于整个祖国的版图。
  在诗歌里,数字是情感的表现,是不能当真的。
  
   而科学性的说明性文章里,数据是必须是科学的,精密的,是马虎不得的。
   本文下面写到“龙门三激浪”,对于“三”,就说得很精确,因为巨浪冲向对岸,来回三次。
   当然,文学与科学的不同,不仅仅在数字上,而且几乎在语言的一切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普通的字眼都是情感的表现:如,一个简单的词:“歌唱”。郭风在《长江》中说,“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 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的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这也仅仅是通过想象,把自己禁不住要唱起来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已,并不指望风、水、曙光真的和他唱起来。因而,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对这个字典上的意义很明确的“歌唱”,要根据其文体和上下文,重新体会他的内涵,领悟我们祖国语言无限丰富的弹性。
   但是,在说明性的文体和语言中,却不能这样。
   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完满。下面,在描写到瀑布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超越现实的语言,如“玉皇大帝”“天宫”“龙王的水晶宫”“各路神仙”等等。
  
   这个问题可以提出来,帮助同学进入比较深层的思考。
   虽然有这些超越现实的语言,但是,作者交代得很清楚,这是“民间传说”。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壶口与龙门》,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自然地理的,但是,纵观全文,其中又出现了许多不属于地理的文字,例如李闯王和人民解放军横渡黄河等。
   这是因为,光写地理的属性,可能比较单调,把与地理有关的历史的故实带进来,可以增加人文色彩和趣味性。
   但是,这种人文故实,必须是很准确的,文笔可以比描述地理华彩一点,感情成分也可以多一点,但是,在基本史实上,是不能随意虚构的,甚至连夸张都可能被认为是败笔。
  
   这一点,应该向学生着重指出。
   李闯王过龙门是在1644年,这是必须点明的。
   人民解放军飞渡龙门,是在1949年,架设了10根铁索板桥,以及后来建设了单孔铁路桥,这些都必须有精确数据。要写这样的文章,就要一种严谨的精神,去收集数据。
   在说明性文字中,也有一些描写的成份,甚至是感情的成份。例如,写到多少年来,横渡龙门天险只能靠小木船:
   摆渡时,机警勇敢的船工必须在船只将要同岩石相撞的一刹那,用尽全身的力气,猛然拨动舵杆,让船身随着惊涛骇浪飘离悬崖。等到接近对岸的时候,又得用篙撑开,稍一疏忽,就会船毁人亡。
   这一段固然也表现了船工的机智,但是特别强调了船工如何凭借操作技术飞渡天险。这和袁鹰描写的黄河上的艄公形象比较一下,就可以感受文学形象与科学说明之间的区别之大了:
   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一概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小筏子战胜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袁鹰的语言恰恰不强调技术,把技术说得很轻松,只有一根不起眼的竹篙。笔墨间,流露出对于平凡劳动者的英雄主义豪情的崇敬。把这种感情成分排除掉,就没有形象的感染力了。
  
   讲这一篇时,切忌光从说明文来讲说明文,关键是要抓住说明文和文学散文和诗歌之间的差别。
  
   参考资料
   运河与扬子江
   一.作者简介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留学资格,赴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深造,并以莎菲笔名开始写作。胡适曾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1918年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1920年获硕士学位并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陈衡哲作为作家,她的创作并不丰富,只有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衡哲散文集》等,另有社会科学著作《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等。
   二.评析资料
  
   (一)《运河与扬子江》鉴赏(宋宝珍)
   与其说这是一篇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散文诗。它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反映了一个受命于人的弱者对一个造命由己的强者的不理解,通过弱者的软弱苟且,反衬出强者的坚定执着。
   由人工援引来的运河之水,哪堪与出自崇山峻岭,历经磨砺的大江相比呢?河少了一些坎坷便多了一些安适,而江多了一些凶险却少了一份闲散。与河不同,它的生命乐趣就存在于奋斗的苦乐之中,本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把河的疑问通过江来作答,在一种豪迈的气势中讴歌了一种不畏艰险,勇猛向前的奋斗精神。
   运河不能理解扬子江的举动,它不相信扬子江是从那“峭岩如壁,尖石如刀”的蜀山奔流而来的,更不相信它这“软弱的身体,微细的流动”竟敢与强硬的山岩抗争,因此而慨叹:“可怜的江!那你又何苦奋斗呢?”这是偷安者对奋斗者的置疑,而扬子江却自有他的自豪和骄傲,因为它的生命是不受别人摆布的,它要通过自己在艰难中的磨炼,显现出自身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体的自我完成。虽然运河表面上看来也是一样的活着,但活与活的意义却有天壤之别。运河的命成也由人,毁也由人,而扬子江自造的生命却是无人能毁的。奋斗者的路途是艰难的,“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然而奋斗者的精神却是永生不灭的,因为它坚信着:“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江之歌》教学设计5
《《江之歌》教学设计5》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