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教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案

11-07 15:44:48   浏览次数:747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五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报任安书》教学案,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三.拓展训练: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恒克己而复礼         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         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       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四.学习活动题
1.“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但是顺境中就没有英雄诞生,逆境就一定造就英雄吗?与同学一起查找资料,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组织一次辩论会。
2.课后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全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和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进一步了解《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
3.我们对待历史,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站在今天的高度,你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有自己的认识。与司马迁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谈谈你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课文链接
(一)郭双成:怎样正确理解《报任安书》的精神实质
究竟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对这篇“奇文”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理解呢?在这里,我要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个文学“掌故”:清代有一位文艺理论家叫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石赣州在酒席宴间曾经讨论到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包世臣认为“二千年无能通者”。石赣州于是便向包世臣请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掌握住《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当时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石赣州当天晚上即遵照包世臣的嘱咐,将《报任少卿书》读了一些遍,第二天又特地找上门问包世臣说:“客散后,即检本讨寻,竟不能得端绪,唯觉通篇文意,与‘推贤荐士’不相贯串耳。敢请其指归。”包世臣便又告诉他:“阁下半夜之间,多则数十过,何能即悟?请再逐字逐句思之,又合全文思之。思之则已,则有得已。求敢吝也?凡以学问之道,闻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后来两人分离而居,过了一年多之后,石赣州又就《报任少卿书》的理解问题写信给包世臣再次向他求教,这使得包世臣觉得不好不向自己的朋友讲一讲他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了:“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而斥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素非相善,尚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结以死日是非乃定,则史公与少卿所共者,以广少卿,而释其私憾。是故文澜虽壮,而滴水归源,一线相生,字字皆有归著也。”我觉得,关于《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的话是概括得很好的,为我们研读《报任少卿书》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什么看法了。
(节选自郭双成《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D(A曩nǎnɡB愠yùnC强qiǎnɡ)
2.B(A井—阱C义—意D肢—枝)
3.D(A“画地为牢”原指在地上画个框框作为牢狱,后来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不符合语境。B“藏之名山”指把著作藏在名山中,传给志趣相投的人。这里用错了对象。C“重于泰山”形容意义重大。这里用来形容打击的力度大是不恰当的。D“九牛一毛”比喻极大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4.C(A“10月上旬”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能再与表概数的“左右”连用。应删除“左右”。B“今后”前的介词用错。“对”表对象,应改为“在”。D主语残缺。应将“通过了”改为“通过的”。)
二.精段精炼
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
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
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6.(1)《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2)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三.拓展训练
1.B信:确实。
2.C(A①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无实义②结构助词,的B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连词,表转折,却D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②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A(②写自己加强修养④写自己胸怀爱国之志⑥写自己内心的渴望)
4.C(全篇表达的是坚持理想的执著情怀。)
5.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
附参考译文: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无依。我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法,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我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就算到了死都永远辛勤。虽然有形相却不能彰显,空有才能却不能展示。为什么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精微啊,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争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胡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经能够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已经能够接纳。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上一页  [1] [2] 

,《报任安书》教学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