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瓣飘香》(磨课)教学反思(孙建香)

《花瓣飘香》(磨课)教学反思(孙建香)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989  栏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花瓣飘香》(磨课)教学反思(孙建香),

《花瓣飘香》(磨课)教学反思(孙建香)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感悟懂事
在初读课文,品读小女孩摘花情景的基础上,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小女孩懂事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新基础教育”教学观强调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里,我便是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鼓励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简单而又朴素的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二、巧用资源
课堂表演,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更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很多语文老师所认同的观点。但很多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因过分追求课堂表演形式上的活泼、热闹,忽略对文字内涵的领悟,而遭到语文界的广泛批评。于是,老师们便“因噎废食”,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我认为,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选择、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机性。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谁愿意来演一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不出所料,学生们跃跃欲试,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小手。此时,我故作为难状,提出建议: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谁就来演。请你特别注意这些动词前面的修饰语,一边读一边体会,待会儿你才能演好。于是,学生们便一丝不苟地读起来,有的孩子还一边读,一边比划起来,入情入境,非常投入。我选择了一个读得认真的学生上台表演,结果因为没有道具,难度较大,他的表演效果不佳,大家似乎都不满意。此时,我建议评议的同学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依据或理由。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谈出了对“小心”、“俯在花前”、“双手捧着”等关键词句的深刻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里,我把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字,从动作、神态中体悟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当课堂表演效果不佳时,并没有一味地挑毛病,责怪学生,而是把有所欠缺的表演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关注重点切入到对语言文字丰富内涵的充分交流,体现了较强的资源意识和浓郁的“语文味”。
三、理解题意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而感动。于是,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学生们略经思考,恍然大悟:这一片花瓣,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是一片浓浓的亲情!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再次读课题时,学生们读得深情款款,情真意切,将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推向了高潮。
课已上完,我感觉离预期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还”的质量有待提升。
在行课过程中,我着力渗透“还”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堂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总体而言,在“还”的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尤其在“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比如, “我”与小女孩的第一次对话,省略号隐藏的丰富内涵是什么?第三次对话时,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这“泪花”包含着什么?……这些关键问题,对于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能够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时,将心中生成的问题作为旁注写出来,并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想必一定比老师根据教学预案按部就班地提出,更能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的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具有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从而达成“互动”的积极、有效、高质量。
二、教师“重组者”的角色意识不够凸显。
“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里,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动水平上,作出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比如,第三次对话时,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泪花”里包含着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小女孩是为妈妈生病感到难过而流泪,有的认为小女孩因为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而流泪,有的认为小女孩是为自己有一个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爸爸感到自豪而流泪。对于这些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我都给予了充分的倾听、尊重和认可。但正如课后点评时市教研员朱洁如老师所提出的: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小女孩在当时的情境中流泪,有为妈妈生病感到难过,有对远在南沙的爸爸的思念,但不大可能有“为爸爸感到骄傲”这层含义。所以,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切实际时,我不应该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换位思考,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思考“泪花”的含义,这才是教学应有的意义,也才能体现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


 

,《花瓣飘香》(磨课)教学反思(孙建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