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 王之涣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好读吗?(有一点拗口)老师先来读,怎么样?(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除了语气词的停顿,其他词句间的停顿也得注意。谁再来读《伯牙绝弦》?大家听他是怎么停顿的。(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一句读起来有难度,我们再试试。(生读——师读——生读)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这篇文言文中,有没见过的词语吗?(峨峨、洋洋)什么意思?(……)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tag: 课堂 伯牙绝弦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