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一、 浓浓语文味
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美,“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教师心中有根本,教学中以“读”为主,在沉郁顿挫中,文章精神定显,“语文”本色的原滋原味必出。
整堂课的教学,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浸润浓浓的语文味。“导读题,练读文,品读“情”,悟读“痛”,诵读文。”五个环节,因“读”解“文”。初读整体感知“知音”,围绕“知音”,层层深入地研读。五个环节,因“读”探“言”。在导读中,明“弦”的读音,“绝”的本意、引申义;在练读中,了解关键词语“善”“念”“志”的意义、用法;在研读中,感悟古今语言的互译;在品读中,尝试运用方法说出大体意思,想象体会语言的魅力;在诵读中,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言”亦生,“文”亦生,皆因品读而共生。
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读”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蕴育浓浓的语文味。
练读——感受音韵之美。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本课的练习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谓”是说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品读——领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然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发酵才能成为芬芳的美酒。于是,“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读中铺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尝试说大意,在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其次,读中酝酿。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此时文本的语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学生心中慢慢地散发开去。接着,读中推动。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
二、 悠悠生死情
1.与文本对话,层层剥笋
教师研读文本,是教学的关键。这是一篇仅77个字的浓缩版文言文,省略了《列子
汤问》中许多的具体情节。此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充分了把握学生的学情,顺应学生读文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学路,把学路、教路与文路有机地融成一条清晰的对话线。第一层:课文的第一句,解读“琴”。引发质疑,联系主人翁的简介,了解“琴”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第二层:课文的第2-5句,解读“情”。一个所念,一个必得,“情”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第三层:课文的最后一句,解读“痛”。感悟“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三个层次的对话,势如剥笋,情知交融,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实乃顺情、激情、导情、入情的精品。
2.与背景链接,牵线搭桥
文本精炼的语言,琅琅上口,易于诵读。也因为精炼,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感悟。背景的链接无疑是必要的,此课的课堂链接可谓天衣无缝,拾级而上,妙不可言。
简介主人翁,初步了解。开课出示伯牙鼓琴图,教师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古音古韵的琴声中,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的穿着、身份、地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两位主人翁的基本情况,也为下文引起质疑,寻疑探究做了无痕迹的铺垫。
对比主人翁,引起质疑。在学生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知音”,在学生理解了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
不愤不启,伯牙和子期身份、地位的差距与“知音”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冲突,学生急于探究“这是为什么”,
处于悱愤状态。
还原“鼓”“听”情景,引发想象。想象画面,进入情境,是古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为了理解“一个所念,一个必得”,教师第三次链接背景。创设“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
的“鼓”“听”情景,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古琴声中,亲历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进而想象的过程。
补充创作情境,加深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知音境界既懂“琴”声,更能懂“情”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堂中第四次链接的是《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学生深入体会了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链接重逢情思,升华感悟。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境界。课堂中第五次链接的是伯牙经过一年的启盼,相约再见时,得闻子期去世消息的背景。学生走进文本,换位伯牙,想伯牙所想,说伯牙所说,痛伯牙所痛,深入理解了这种世上绝无仅有的知音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