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师: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呀,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评课一:
古文教学的文化品格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著名特级教师 周一贯
听王玲湘老师的课还是第一次,但她的《伯牙绝弦》却如高山流水一样清新自然而沁人心脾,细细回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古文教学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品格。
一篇小古文虽然只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但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王玲湘教学本篇古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开掘和展示了这种内蕴的文化品格。
在课前预热时,王老师先声夺人,先让学生找描写山水的词语和诗句。这不仅是有助于语言素材的积累,更在于营造一种高山流水的意境,并由此归结出历史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文化现象,并顺理成章地进入画家,音乐家的山水情愫,为新课做了及其厚实的铺垫。
在“解题”这个环节里,王老师已让不舍不弃地张扬其文化精品阁,一个“绝”字,有“割断”的本意,引伸出“不再弹琴”;从朋友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演员的“息影”……把“绝”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但王老师的词语教学却丰富而生动:两个语气词“哉”“兮”的诵读,一个“谓”的停顿,四个“善”的比较,两个重叠词“峨峨”、“洋洋”的意向拓展……用文化赋予词语以血肉,唤醒词语之生命,让他们在古文的吟诵中一起现货起来。
另外,王老师在教学中有机穿插伯牙学琴创作《高山流水》的传说,与古文相关的诗句,俗语的印证……,将古文设计成一幅竹刻横轴的古色古香……乃至板书的别具匠心的安排,无不显示着民族文化品格的光辉。
以文化品格彰显古文教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它代表着一种古文教学价值的确认,一种文化的提升,一种人文精神的辉耀。这正是本课教学给人以震撼力的本源所在。
评课二:
浓浓语文味 悠悠生死情
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胡助金
这是一堂充满浓浓语文味、浸育悠悠生死情的语文课。教师导读如巧手穿针引线,教师导情如湍流跌宕起伏,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高山流水情不绝于心。这样的文言文教学,高超却不玄乎,精巧却不华丽,朴实却不僵化,扎实却不乏味。
课如其人。我与玲湘同居一室(办公室),携手共研(小语教研)近七年,亦知她具备阳春白雪的气质、追求,更具有下里巴人的执着、踏实。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种文体老师教起来感到困惑、困难。玲湘出于教研员职业的敏感,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定位、教材的编排、文言文文体的本身特点入手研究,不“坐而论道”,“且教且研”。课例前有理论的研究,课例中有理论的渗透,故课例后有理论的升华——“读为主线,文言共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