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信的知识
◎书信格式的要求
真正能够规范地全部正确书写书信格式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书信格式错了,不也照样收到,意思也能理解。殊不知,格式所体现出来的语文修养却是有天壤之别。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用脏手抓饭往嘴里塞,有的人却用高级餐具进餐,其风格的粗鲁和优雅是不可相比的。下面简述书信格式的要求,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写信是否规范。
信封: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显得不礼貌,属于格式上的疏漏。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称呼应顶格写,还可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应独立成段,一般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3)正文是信的主体,应根据内容的层次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一般表示对对方的美好祝愿或敬意,祝愿的内容应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书写格式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 致”的下一行,必须顶格书写,后面加写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格式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行,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时,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紧跟着姓名的底下写上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学习第二封家书】
1.第二封信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思路进行比较阅读。
(1)第二封信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与第一封信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封信我们看到,当儿子身处逆境的时候,父亲竭力宽慰受伤的儿子,告诉儿子为人处世之道,帮助儿子走出逆境的阴影;当儿子获得成功,处于顺境时,父亲又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呢
(3)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加以解说吗?(提示: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2.欣赏比较两封家书语言表达的异同。
朗读两封书信,比较表达上的特点和异同。
两则家书为我们提供了心灵交流的范式,是书信作品的精粹。情理相生,文采飞扬,温婉晓畅,平易自然。
(1)情理相生。两则家书均体现厚实的父爱,面对儿子失败和不顺时,充满关怀和理解,其情切切,其意殷殷,用温情抚慰儿子创伤的心。与此同时,谆谆告诫,要求儿子平衡心态,吸取教训,坚强起来。说理自如,服人心底。真情和真谛相映成趣。当得知儿子演出获得成功时,傅雷欣喜激动之情一泻千里,涕泗交流。在表达喜悦之时,以嘉许的口吻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谦卑的提醒,寓理于情。在向儿子祝贺时,激励他永葆赤子之心,正确面对矛盾,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情感和理性处理恰到好。两封家书均情理相生,情中寓理,理中有情。第一封家书说理成分明显些,冷中有热;第二封家书感情色彩浓厚些,热中有些冷。两封家书均共同表现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均教育儿子无论面对成功和失败均要坚强。这两则家书是情理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2)文采飞扬。两则家书不仅感情真挚,说理服人,同时富有文采。尤其书信中则当运用比喻,既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又使文章含意隽永,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如,第一封家书中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岩晒焦;雨水太猛,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又如第二封信中写到:“河,莱茵,江声保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还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着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际的音响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和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这段文字,词余飞彩,描绘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综合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既形象再现了音乐形象,也隐喻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作者对儿子寄予的厚望,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表现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这段文字酣畅淋漓,尽富气势,文情并茂。
,傅雷家书两则 相关知识tag: 傅雷家书 知识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