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

11-07 14:56:20   浏览次数:615  栏目: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陈涉世家导学案,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陈涉吴广“乃行卜”,卜者曰:“然足下卜之鬼乎!”行文虽简,含义却丰,对此中含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举大事向鬼神行卜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特点。
   B、卜者暗示以借鬼神树威信也反映了民心所向。
   C、举大事行卜反映了陈涉吴广的愚昧和犹豫。
   D、陈涉吴广行卜,卜者即知其意,说明定多应者。
参 考 答 案
  1、D
  分析:D. 鲁迅  《故乡》 《呐喊》

  2、(1)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
    (2)句中的“之”是动词,去的意思。

  3、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4、B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断句。

  5、C根据文章整体内容来理解。
中 考 解 析
  1、根据下列诗句填写出相关的人物,或作家姓名,或诗文篇目。
  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既要能理解诗句的含义,又要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
  答 案 为:陈涉或司马迁,或《陈涉世家》

  2、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 案 为:①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②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2)答案要点为:以激怒其众;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杀尉。
课外拓展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一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典籍,20岁那年开始漫游生活,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还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 110年),司马谈生命垂危,临终前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42岁。


www.lexue88.com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李广利。司马迁被下狱,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写完,于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那里受到启发,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大约经过十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宏著。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著有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杰出散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史记》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没有摆脱英雄史观。但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富于求实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如“肯定陈胜、吴广反秦起义的正义性;对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国家的伟大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酷吏列传》中还揭露了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史记》对爱国英雄的描写则是极尽赞颂的口吻,如蔺相如、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李广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写了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机智勇敢的英雄性格。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在紧张的场面中刻画了刘邦的怯懦和机智,项羽的坦率少智谋等。故事化的写法使《史记》中的人物各具特征,呼之欲出,成为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后世作家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形成我国典型小说的传统风格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戏剧也取材于《史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时研读《史记》。
摘自《课外阅读》2002.1


 


上一页  [1] [2] 

,陈涉世家导学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