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切入主题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想与假设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tag: 教学 ,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物理教学设计 -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