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与这个词意思相近的词,有谁找出了吗?
生:是“绝无仅有”。
师:对呀,这是一对近义词,请你再读一读。这可是独一无二的呀。
生读,读出了赞叹。
……
师:同学们找的,大概有这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PPT打出:
战车千乘 雄兵百万
所向披靡 南征北战
目光炯炯 张弓搭箭
惟妙惟肖 擎着利剑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
师:你们读好了这些词语吗?
自由练读,点名读,(想想,该如何读好它)读出画面。
师:这些词语放在一起,分明是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老师也想读了。
师范读,读得有气势,有韵味,充满感染力。
点名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过渡段。
师:词语我们已经读好了,理解了,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兵马俑的。
生:我觉得课文写了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老师板书
师:其实这就是第三节。在这两个词之间,有个关联词是(不仅……而且……)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同时说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且后一方面的意思要更进一层,这时我们就可以用“不仅……而且……”或者“不仅……还……”
比如说: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师:请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找看课文中哪一节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呢?又是哪几节写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根据板书写节号)
(6)我们再来看看第三节这句话。前半句其实是(对第二节的承接),后半句是对(3-10节的概括)。以前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这样的句子。
PPT打出《莫高窟》片断。
师:像《莫高窟》这样的,承接了上文,同时概括了下文的内容的句子,我们称为过渡句。它的作用我们称为(承上启下)(板书)。
四、看图、写话。
师:读了两遍课文,我们初步了解兵马俑有着这样两个特点。更加引起了我们去亲眼目睹的强烈欲望,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兵马俑博物馆。
PPT打出图片,生观看,发出惊叹声。
师:自从兵马俑重见天日,它吸引了中外的游客,有文人墨客,有政界要人,瞧他们来了。
PPT打出几位名人说的话: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政协前副主席胡绳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
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师:政协前副主席胡绳说——
生1: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
生2: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学生读得没有力气)
师:这可是民族的骄傲呀。
生心领神会,再读,读得很有力。
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
生3: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
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师:你说——
生3一时语塞。
师:让你如泉涌的思绪从笔尖流淌出来吧,徐老师给你们一个写话的环境,好吗?
PPT打出:
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兵马俑前,
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禁大声赞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用上以下词语: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战车千乘 雄兵百万
所向披靡 南征北战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交流展示:
生:我站在规模宏大,类型众多的兵马俑前,我仿佛看到了秦朝当年战车千乘,雄兵百万的情景,兵马俑真是举世无双的奇迹呀。
……
九、总结。
师:这节课,我与同学样一起走近兵马俑,初步领略了它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兵马俑的世界。
下课!
tag: 教学 秦兵马俑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