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教案及练习)

《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教案及练习)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992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三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教案及练习),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4. 研读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5. 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 

一、《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重点字的读音: 

氾(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pèi)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入用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五、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教案及练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