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教案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教案2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07  栏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教案2,

《日知录》三则

 导入

引入课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学习目标

v      1、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述贵独创” 等思想。

 

v     

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
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
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 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
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
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 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
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 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
的意义。  

 顾炎武 性情耿介,很有志向,  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

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 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  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 《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
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

   如潘耒写道:“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他是个给他的当代以及后代留下了多方面深刻影响的人,他的书也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当代,而且为了千秋万代的利益。

3、《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 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  主张 “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三、研读课文

(二)基础知识: 文言知识一:  (见课件学案)

(三)诵读课文: 

     2、分组朗读竞赛:

(四)感悟课文:

1、《文须有益于天下》

在这段文字里,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文人, 他讲“天下”,讲“将来”,  不为剥削阶层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而阐明为政理论的文 章,记录记录为政事迹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 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

而 “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资料,抄袭别人的观点,和阿谀奉承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文章,越少越好。

  ① 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v      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v      “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

v      “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

v      “察民隐”是体察民心,

v      “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② 文章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列举无益之文弊端。

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www.lexue88.com(www.lexue88.com)

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  顾炎武首先把写怪、力、乱、神之事的文章斥为无益,表明了他正统的儒家思想。

剿袭之事。 他鄙弃抄袭古书,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

v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 指出时人著书,为了博得名声,请人写序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的口吻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作用

正反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小结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著书之难

在这一段里,顾炎武讲的是著作的价值和永久性问题。他说,先秦诸子之书,多能各具价值,各垂永久,那是因为这诸子都能独立思考自成体系的原故。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综合别人的,虽名曰《子》,但已经历了变化。司马光、马端临都是竭尽平生精力去写成《通鉴》和《通考》的,故而这两部书是不可无、垂永久的著作。虽小有失误,亦不害大事。那什么样的著作才是有永久性的呢?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到、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1] [2]  下一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教案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