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登岳阳楼》学案5(教案)

《登岳阳楼》学案5(教案)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825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登岳阳楼》学案5(教案),

登岳阳楼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

【出自】《杜工部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度过了“读书破万卷”的生活,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安史之乱后,经过流亡、被俘、出逃、出仕、被贬,最后病死于湖南湘江中那条与他相依数年的破船上。杜甫的早期经历使他对统治者的罪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地社会生活,他的诗歌被后世誉为“诗史”。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二、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三、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④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四、译文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诗歌赏析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参考: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但是,早就听说洞庭湖水的壮阔浩渺,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时至今日漂泊半生才得以登上,多多少少又有点沉郁之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    “字” 指书信,无 “一”字,可见杜甫当时的寂寞与无助,又见当时国内战乱,亲朋好友四处逃散,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春望》)。“老”,显示人生的无奈,“病”,显示诗人的不幸,“舟”,让人想到水,由水又让人产生 “飘零”之感,“孤”字又频添一份凄凉,“无”与“有”强烈对比,震撼人心,让人倍感辛酸而又心碎。

      国家战事连连,朋友音讯皆无,自己年老多病,无以为靠,居无定所,孤舟相伴,沿江漂流,正如诗人自己在《旅夜抒怀》中所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5、赏析“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登高远望,在广袤的天地之间,人们往往会倍感孤单和渺小,景色也许会壮观迷人,但往往又会触景生情,不由得让人引起身世之感,如陈之昂《登幽洲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杜甫登上岳阳楼也是如此,诗人凭栏眺望国都长安,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难道诗人仅仅是为自己的身世飘零而悲吗?”戎马关山北“。原来是国内战事又起,诗人想到自己昔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化为泡影,天下至今仍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身世之悲加上家国之忧,让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禁老泪纵横。

 6、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7、给下面的字注音。

坼(     )  戎(     )  轩(      )  涕(        )  泗(     )

参考答案:chè    róng   xuān    tì   sì

8、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1] [2]  下一页

,《登岳阳楼》学案5(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