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767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

③“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本氓,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对针”?(“所恶有甚于死者”。)

   四、将这两段连起来背诵一遍。

   五、本章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秦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六、作业。

1.熟读《鱼我所欲也》第1段。

2.阅读《庄暴见孟子》开头到“不若与众”,准备复述。


上一页  [1] [2] [3]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3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