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5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5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371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行动不顺遂,颠三倒四,使他的所作受干扰,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3人恒 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6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全文4节,可以分为几段?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5、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7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8、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指导阅读。     

9、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作论据,以便议论。)

(4)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10、第2段.   

(1) 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2)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 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 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3)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

身体上 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 。 用原文回答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1、第3段.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12、第4段.  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1) 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2) 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上一页  [1] [2]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5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5》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