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2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353  栏目: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2,
                  生:这正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秋光图?
                  生:共有五幅图画: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师:试想,假如你就是客居地乡的游子,你就是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这样的五幅秋光图,油然涌上你的心头的是一种什么感慨呢?
                  生:悲凉。
                  师:此情此景,不仅让我们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生(齐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本文虽然没有古典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3到11自然段,进一步品味,并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争用声音传递出清、静、悲凉的秋味。
                  (齐读3到11段)
                  师: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第2段、倒数第2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作用是什么?
                  生: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师:第12段的议论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生:这一段议论,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师:很好。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故都的秋色,又通过对比和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jiao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说“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是什么样的内在情决定了他去书写这样的秋色呢?


www.lexue88.com                   生;我觉得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地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顿,青年时期,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我读过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他的抑郁、孤僻的个性使和他去捕捉这样的清、静、悲凉的景色。
                  生:我通过阅读郁达夫的传记,了解到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遁世文学,故都的秋正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主张。
                  生: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经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一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因此作者不写北京的名胜古迹,不写北京的香山红叶,而是在老槐树下细数日光、静对蓝朵、轻踏落蕊,听闲人话秋。可以说这时的作者是“而今识尽愁滋味”——
                  生:(齐声)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本文写作的成功之处,也是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师: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对它爱不能寐,反复吟咏,认为文章那种清、静、悲凉会“于你心有戚戚焉”呢?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老是沉浸在清、静、悲凉的感觉中,会非常压抑、难受。
                  师:是的,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中,作者自己也没有与世沉沦,在内心难言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身于战斗的洪流,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50年代,郁达夫被党和国家追认为烈士。
                  由此,我想到即使硬骨头如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时,也曾经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里抄古碑,暂用这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经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是中国人的脊梁,苦闷彷徨过后,他们依然昂起了高中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烫的热血,为后人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请大家课下阅读《郁达夫散文集》和《郁达夫小说集》,从中汲取更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下课。


上一页  [1] [2]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