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1-人教必修一

《赤壁赋》教学设计1-人教必修一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838  栏目: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赤壁赋》教学设计1-人教必修一,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苏教版必修一里的课文,也是苏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清晰地触摸到苏轼思想发展成熟的脉络,从而更容易贴近他的品质特征。

这虽然是篇文言文,但里边的文言词语对高中生来说已不能形成阅读障碍,所以教学的重点在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上。而对于句式相对整齐的赋这种文体来说,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之美、把握情感的最好的手段,因此这篇文章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里面对挫折困难时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培养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增强抗挫性。

教学过程主要采取诵读——讨论的模式来完成。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而新课标也指出应采取“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让他们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

          2、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这十来年的成长历程使每个人都对人生有了自己大致的看法,下面想找几个同学分别来说一下,你眼里的人生是什么?(由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蜕变过程。我这么给人生下定义是从苏轼身上受到了启发。苏轼这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来谈谈对苏轼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发言,我们只从作品里读到他的达观他的洒脱不羁,可有谁能想到这后人眼里艳羡的超逸情怀是心灵经历多少苦痛的磨砺后才能上升到的新境界呢?

介绍写作背景,找同学读小注1里苏轼的人生经历。然后补充介绍乌台诗案,展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片段“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当时的艰难处境。展示苏轼的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通过这首词我们又可以了解苏轼当时的痛苦心境。

尽管处境艰难,尽管心境痛苦,但苏轼还是从容地走过了这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完成了生命里一次剧痛的蜕变,完成了一段破茧成蝶的历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文章来了解一下他这一段艰难的心路里程吧。

2、听录音或范读(目的:正音,把握诵读节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文切入:

(1)    自由读,讨论回答问题: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如何?这两种情绪相同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开篇的情绪先由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由一个“饮酒乐甚”点明。找到景物描写的部分“清风徐来……水光接天”,齐读,体会融情入景的特点。“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之静美,折射出好的心情。除此之外,江上之感受亦可见心情绝佳,“纵一苇之所如……羽化而登仙。”篇末“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欢乐之情。

明确: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泛舟江上,有性情相投的朋友诗歌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感悟。

(2)    讨论回答问题:这种喜悦之情是如何转悲的?哪个词能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自由读第二段,分别找出直接描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和体现箫声的音乐效果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句子是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

明确:苏子由乐而扣弦歌之,客却以箫倚歌而和之。箫声本就凄楚哀婉,自然便引发了愁思。“愀然”一词则体现出这种情绪变化。

(3)    讨论回答问题: 箫声仅仅是愁思的一个小小的引子,那么悲伤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如果感情表达不到位,可做适当指导,或者找另外的同学来纠正,务必读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

明确:泛舟江上,放眼远眺,多少关于历史的沧桑感慨涌上心头。看古往今来,多少英豪才俊,多少奇功伟业都随江水流逝,不见一丝痕迹,更何况你我这样的平庸之辈。这如何能叫人不感叹人生苦短又意义虚无呢?

(4)    讨论回答问题:苏子是如何对客进行开解的呢?

齐读第四段,思考这段的意思可分几层。(两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物无所羡;从有与非有的角度看,我有所惜。)


www.lexue88.com
明确:生命之短长全在乎人如何去看待它。自然万物都在以自己的行为方式运行,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既然如此,就当充分享用身边手头拥有的一切,领取而今现在。

今宵良辰美景不可辜负,美酒佳肴更不可辜负,如何能不一醉方休?

(5)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由学生自主完成)

明确:本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4、思考: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明确:纵观全文主客之间的行为及问答不难发现,这种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不断,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这样一来,就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并且,两者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当时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不妨可以这样设想,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于是,苏子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空灵的一笔。所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5、自由讨论:应该如何看待本文的感情基调问题?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要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虽然有消极成分,但终归还是没有迷失在消沉之中,而表现出一种豁达与大度。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也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应该能从苏轼身上得到很多教益。把心胸放得开阔一点,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能够使自己从暂时的泥潭里脱身出来。

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6、板书设计:

              

7、作业:扩展阅读《后赤壁赋》,试比较与《赤壁赋》在内容、情感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赤壁赋》教学设计1-人教必修一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