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最后的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特别提醒的是“着(zhuo)地”“更(ge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词语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5.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2)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更改。”
第三部分(3)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一句话表示怀疑。
第四部分(4~6)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靠不住的。
6.把各部分的段意串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知道了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的试验,把一个重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那么,伽利略是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品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2.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的试验结果如何?
指名答(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2.那么,伽利略是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于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二)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目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三)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四)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后思考:
1.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3.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4.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5、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五)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
(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5、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并谈体会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小结:
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如,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2.师述: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2.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图片激趣,调动积极性
学生自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意欲在习作中运用。
这篇文章可以从多角度去体会,甚至会有学生从文章最后一句话生发出感想……此时,务必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感悟,重在引导学生读书有感、说真心话。
抓住文章写作脉络。并随机板书,为下面指导习作埋下伏笔。
时刻提醒学生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赏析中掌握此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tag: 资料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