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教育文章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

《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

05-12 11:45:58   浏览次数:181  栏目: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标签: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小学教师考试试题,http://www.lexue88.com 《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 
一、基本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学生修学课程要把握好五个环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学生做作业要把握好五个环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精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精读要把握五个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略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略读要把握五个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观察的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记忆有四个比较大的方法,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维的一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类比发明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模仿创造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智力激励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想发明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统摄法要把握的两个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15.理解法记忆的具体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每小题备选答案之一前的序号填入题目括号内) 
1.预习对于学好课程是十分重要的,________。 
A.在预习上要多花时间 
B.预习的目的是对将要学习的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C.预习重在通读教材 
D.预习时对教材的了解越详细越好 
2.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 
A.精读 B.略读 
C.朗读 D.浏览 
3.“一目十行”去读书,________。 
A.毫无收获 B.在略读中必不可少 
C.值得提倡 D.是一种不好的读书习惯 
4.读书要由薄到厚,然后再由厚到薄,这是________。 
A.由精读到略读的读书过程 
B.由略读到精读的读书过程 
C.由读得多到读得少的读书过程 
D.由吸收得多到吸收得少的读书过程 
5.对事物进行排列从思维的方法上讲属于________。 
A.比较 B.综合
C.分析 D.概括 
6.与抽象这一思维方法联系得最紧密的是________。 
A.概括 B.综合 
C.推理 D.归纳 

(三)判断题 
1.预习好了可代替听课。 
2.紧跟教师思路是听好课的关键环节。 
3.做作业时, 由于计算粗心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 对此不要大惊小怪。 
4.在学习进行了一个阶段以后要作小结,关键是要融会贯通。 
5.立学以读书为本。 
6.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 
7.读书时不能“一目十行” 。 
8.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离不开分析。 
9.只有在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推理。 
10.模仿与创造毫无关系。 

(四)解释题 
1.分析 
2.综合 
3.比较 
4.概括 
5.抽象 
6.推理 
7.创造 
8.创造力 
9.求异思维 
10.灵感思维 
11.形象思维 
12.创造技法 
13.类比发明法 
14.等值变换法 
15.智力激励法 
16.假想构成法 
17.缺点列举法 
18.希望点列举法 
19.检核表法 
20.统摄法 
21.形态分析法 
22.活用创造设想法 

(五)简答题 
1.怎样指导学生将读书与笔记相结合? 
2.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强化法记忆? 
3 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4.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5.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灵感思维?
6.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类比发明法? 
7.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等值变换法? 
8.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模仿创造法? 
9.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10.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卡片式智力激励法? 
11.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三菱式智力激励法? 
12.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发明法? 
13.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假想构成法? 
14.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 
15.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检核表法? 
16.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统摄法? 
17.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形态分析法? 
18.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活用创造设想法? 

(六)论述题 
1.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修学课程? 
2.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读书? 
3.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设计题 
1.就中学某一学科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 
2.设计出通过中学某一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案。 
3.设计出一个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案。 

三、讨论题 
1.在中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重教轻学的弊端,做到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并重? 
2.在中学专业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实践 
1.运用智力激励法解决一个特定问题。 
2.运用活用创造设想法解决一个特定问题。 

五、技能训练 
1.选取几段材料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2.选取某些材料进行求异(发散)思维训练。 

参考答案: 
一、基本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小结 
2.准备,审题,做题,检查,改错 
3.优选,奠基,攻关,反复,巩固 
4.默读,读文字群,跳读,选读,全神贯注 
5.有序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对比律,组合律,变式律,协同律 
6.协同法,理解法,形象法,强化法 
7.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判断与推理 
8.合成法,粘合法,夸张法,联想法 
9.发动阶段,准备阶段,潜伏阶段,解决阶段

   []
,验证阶段 
10.直接类比法,间接类比法,因果类比法
11.机械式模仿,启发式模仿,突破式模仿 
12.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三菱式智力激励法 
13.接近联想,相似联想,控制联想 
14.异质同化原则,同质异化原则 
15.分类和系统化记忆法,改错记忆法,推理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二)选择题 
1.B 2.A 3.B 4.A 5.C 6.A 

(三)判断题 
1.错误。预习的目的是对将要学习的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听课可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 
和掌握教材,同时发展各方面的能力。预习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听课。 
2.正确。 
3.错误。计算粗心属于技巧疏漏性错误,关系到科学素养和非智力因素。因此要高度重 
视,努力防止和纠正。 
4.正确。 
5.正确。 
6.错误。默读时嘴巴微动(即默朗读)和指读(手指或铅笔在书上移动读)都不出声, 
但不是真正的默读。 
7.错误。略读时可以“一目十行” 。 
8.正确。 
9.正确。 
10.错误。创造是由模仿开始然后再进行独创的。 

(四)解释题 
1.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把整体的各种特性或不同方面区分开来分别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 
2.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性或不同方面综合成为整体加以考察的

思维方法。 
3.比较是找出各种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即区别事物异同的思维方法。 
4.概括是把事物的各种特点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方法。 
5.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 
6.推理就是已知的前提判断推出求知的结论判断,对应反映两个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思维方法。 
7.创造就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或产物。 
8.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9.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朝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多种解答。 
10.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它是指创造性思维在久经酝酿接近成熟的时候,突然豁然贯通,思维由混沌状态一下子变成清晰状态,妙思泉涌,顿时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现象。
11.形象思维就是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选择、分析、综合,然后加以艺术塑造的思维方式。 
12.所谓创造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思维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创造发明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13.所谓类比发明法,就是一种确定两个以上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14.等值变换法就是通过相互模拟、借鉴、产生联想来改变原来的对象而进行创造的方法。 
15.智力激励法就是在较短时间内开发人的创造力,产生创造设想的方法。 
16.假想构成法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把人们从习惯思考中解放出来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创造方法。 
17.缺点列举法就是通过发掘事物的缺陷,把它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针对具体问题寻找改革方案,进行发明创造的一种方法。 
18.希望点列举法就是摆脱原有物品的束缚,从人们的“希望”出发,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而进行发明创造的方法。 
19.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发明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来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 
20.统摄法就是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以打开求知世界的大门,勾起人们的创造欲望,使潜在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产生出众多的创造设想,也就是提取现有事物的长处而创造出新的东西。 
21.形态分析法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独立的要素,然后采用图解的方法,将这些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发明的设想。 
22.活用创造设想法是帮助人们在众多的设想中选出最佳方案的方法。 

(五)简答题 
1.在书上作记号和评注;记大意或摘要;编写提纲和纲要;综合笔记;记卡片和做剪辑。 
2.及时复习记忆;分散复习记忆;分段复习记忆;早晚记忆法;过度复习法;交叉记忆法;尝试记忆法;歌诀记忆法。 
3.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感知知觉能力、知性分析能力、理性辩证综合能力。 
4.首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恪守教条,敢于向权威挑战,尽可能提出奇异的想法。其次,要注意多端性训练。要有计划地多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稿多写、扩写改写之类的练习。要经常注意从发散角度设问。再次,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又次,突破“功能固着性” 。 
5.首先,要指导学生为灵感的出现作好准备。要作长期的知识积累,坚持进行艰苦的思考。其次,要为灵感的出现创造时机。要有张有弛,心境平和。再次,指导学生运用原型启发灵感。又次,要引导学生抓住灵感机遇,善于扑捉思想火花。 
6.要指导学生运用直接类比法,让他们从现实已有的对象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类似的东西进行联想。要指导学生运用间接类比法,即用非同一类产品类比,扩大类比范围。要指导学生运用因果类比法,即通过两个事物的各个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同一因果关系,推出另一事物的因果关系。 
7.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现有事物的分解或抽象,寻找出现有事物与未来事物之间相关的等值对应关系,找出新的共同点,创造出新的事物。 
8.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机械式模仿。要进行创造性分析,找到模仿对象。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模仿。 扩大他们的视野和模仿领域, 在不同领域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再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式模仿。要按照自己所创造的结构和系统,从多方面去模仿,使被模仿的东西发生质的变化,而成为自己的东西。 
9.每次创造性讨论由6 人参加,每个人在 5 分钟内提出 3 个设想。然后将卡片传给右邻的到会者。受到启发后,每人再提出三个设想,再进行传递。如此传递 6 次,产生 108 个设想。 
10.第一种方法:每人持 50 张卡片,在每张卡上写一条设想,轮流发表自己的设想,然后相互交流和探讨。第二种方法:每人提出 5 个设想, 在每张卡上填一条设想。会议开始后, 出示卡片并作说明。此间如产生新设想就填在备用卡片上。然后集中卡片进行分类,经讨论后提出可供实施的设想。 
11.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填写设想;第三步发表设想;第四步将设想写成正式提案并进行说明;第五步相互质询;第六步进一步讨论,以获得最佳方案。 
12.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接近联想;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再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又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控制联想。 
13.首先,要引导学生构成一定的假想,假想的设定要充分结合自己所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假想的条件下,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4.分别召开小型会议。主持者选择一个需耍改革的主题,激发与会者列举缺点或希望点,互相启发。会后,将记录在卡片上的缺点或希望点加以整理,挑选出主要的方面,制订出具体的革新方案。 
15.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来核对讨论,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产生出新的创造性设想。 
16.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异质同化原则。借用现有的东西来进行分析研究,启发出新的设想。二是同质异化原则。对现有的各种发明运用新的知识或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从而启迪出新的设想来。 
17.要把握好五个步骤:详述所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列举独立因素;详细列出各个独立因素所包含的几个要素;将各要素组合成多种创造性设想;优化选择方案。 
18.第一步,绘制一幅思考图。将众多的

   []
创造性设想进行整理,从中选取出一二十种有可能实施的设想,分成加工方法、构造、材质三大类,绘成树状系统图。第

[1] [2]  下一页

,《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思考与练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最新评论所有评论
评论加载中......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