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

03-06 16:56:48   浏览次数:411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
10、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且】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6.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4.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6.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8.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9.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10.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为之奈何?(《鸿门宴》)
12.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3.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告子上》)

14.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 梁惠王上》)


【乎】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5.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1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1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14.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之】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5.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8.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0.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1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3.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1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6.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20.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21.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2.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5.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26.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1(介词,表条件,“通过”)2(介词,表条件,“凭借”)3(介词,表条件,“乘机”)

4介词,表原因,“因为”5连词,表顺接,“于是,就”6连词,表顺接,因而7动词,沿袭

1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在”

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4介词,表比较,“比”

5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介绍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向”

6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7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同”9介词,表范围,“在”

 

1、2副词,才3副词,竟然,却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6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用作副词。
6、婉商语气,相当于 “还是”。

7、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千万”。

8 9、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0、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用作连词。
1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1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3、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5、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用作副词

6、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通假

7、同“辄”,总是,常常。

用作介词

1、和,跟,同。  2、给。  3、替。   4.5、比,和……比较。

用作连词

6、和,跟,同。

用作动词

7、给予,授予。   8、结交,亲附。   9、赞许,同意。

用作句末语气词

10、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1,2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3,4,

2.哪里,怎么。5,6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7,8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

(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10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1,2,3,4

(二)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5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