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文言虚词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992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一、研究考题,明确趋势

2006年《考试说明》只规定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应该掌握虚词的最低量。

    但文言虚词用法复杂而又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很大。虽然高考对文言“虚词题”的考查要求一再降低,但据抽样表明,这部分试题的得分率却并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备考。

    综观前五年来高考文言“虚词题”,其命题形式逐渐趋于稳定,请看下表:

年份

  考察

  词语

  出题

  范围

  例句

  分布

涉及课

内篇目

  出题

  形式

单独或混

合设题

考试说明

  范围

2003

为、焉、以因(遂、则)

2003《考试说明》范围内外都有

四句阅读材料、四句课本

《伶宫传序》、《师说》、《鸿门宴》、《孔雀东南飞》

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单独设一题,翻译涉及“遂”、“则”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02

以、会、既、无(其、及)

《考试说明》范围内外都有

四句阅读材料、四句课本

《石钟山记》、《陈涉世家》、《过秦论》、《前出师表》

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单独设一题,翻译涉及“其”、

“及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2001

以、于、乃、因

《考试说明》范围内

四句阅读材料、四句课本

《病梅馆记》、《屈原列传》、《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单独设一题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2000

故、每、因、及

都不在《考试说明》范围内

四句阅读材料、四课本

《信陵君窃符救赵》、《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

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单独设一题,翻译涉及“因”

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

1999

但、以、遂、且(将)

1999《考试说明》范围内

四句阅读材料、四句课本

《孔雀东南飞》、《前出师表》、《梅花岭记》、《季氏将伐颛臾》

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单独设一题,翻译涉及“遂”、“将”

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

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下有价值的规律:

    (1)高考虚词题的考查,自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重现这样的题型:八个例句,两两比较、考查异同。考查角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

    (2)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完全来自初、高中所学课文,来自统编教材,讲读篇目和自读篇目均有。这一命制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趋势。因此,备考文言虚词题,要以“本”为本,即依据课本来夯实文言基础。

    (3)近5年中就有3年高考考查的部分虚词,超出了考试说明划定的范围,如2003年的“遂”,2002年高考中的“会”、“既”、“无”等。这些虚词虽然在《考试说明》中没有列出,但它们都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对它们常见的用法作考查也是很自然的。因为“高考命题要遵循大纲,但又不能拘泥于大纲”,况且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可以从相关的课文中找到其“影子”。这就提示我们仅仅抓住《考试说明》圈定的那几个虚词是不对的,复习范围应适当扩大,包括其它一些常见的虚词,也应当纳入备考的视野,可以参照200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范围。

    (4)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一般在4—6个之间,同时对极其常见虚词作多次重复考查,如“以”字,5年中就有4年重复考查,10年中有5年重复考查;又如“因”字,5年中有3年重复考查,可见,高考并不刻意避免重复,“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

    (5)虚词考查由原来的单独设题,逐渐过渡到单独设题和主观题“翻译”同时出现,考查的力度加大,实际的分值比有所提升。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树立“虚词意识”,因为它也是评卷过程中的一个采分点。

    因为虚词用法灵活,所以近几年高考虚词题得分率较低,虚词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应讲究策略,争取一步到位。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2)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介词,凭)

    (3)蒙冲斗舰……悉浮以沿江。(介词,在)

    (4)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5)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介词,为了)

    (6)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连词,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

    (8)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

    (9)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连词,因为)

    (11)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副词,通“已”,已经)

    (1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13)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以”的主要用法作用是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作副词和动词。而且“以”的虚词义很可能就是由动词引申、借用,逐渐虚化而产生的。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实词义越来越少,虚词义反而有更丰富的发展,此消彼长,“以”就成了一个最重要的虚词了。

    这样,通过词性梳理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二、明晰概念,答合所问

    高考题干设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意义”和“用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讲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我们以“其”字为例加以分析。

    (1)念悲其远也。(代词,作“悲”的宾语,相当于“她”)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作“贤”的领属定语,译作“他们的”)

    (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词,作“名位”的定语,相当于“我的”)

    (4)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代词,相当于“那些”)

    (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相当于“其中”)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大概”)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话语气,相当于“难道”)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婉商、希望的语气,可译作“还是”,有时也可以译作“希望”,如《与妻书》中的“汝其勿悲”的“其”)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示命令,可译作“应该”、“一定”等)

    (10)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词,无意义)

三、牢记典型,辨析易混

    近5年高考虚词题的题干设问完全一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问得真是恰到好处!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你的脑子里,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1] [2]  下一页

,文言虚词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