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557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         借用典故抒情

•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3)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