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557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v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二)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其具体有:

1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例1: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析: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的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3:分析下面两首诗,看其有何不同。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

   其一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其二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课堂练习:

   1、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点出“迟暮”。)

第三讲诗歌鉴赏中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古代诗歌鉴赏六讲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