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848  栏目:高考诗词名句复习
标签: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泗水县实验中学 柏鹏

2008年《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从历年高考试题所选诗歌来看,这种古诗鉴赏评价题所选诗歌应该算是“浅易”,可是一些学生对于此类题的解答总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如果掌握其答题的思路与技巧,得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

下面具体来谈:

(一)、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也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1: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

请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解答这道题就无从下手。注释中提到本诗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再来“通解文字”,分析前两句中出现的比喻:曾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前两句为互文见义)。这里的“沧海”,即大海,深而且广;“巫山”,在今四川境内,山有十二峰,其中朝云峰,相传其云为神女所化,美好无比。自然,这两句诗隐喻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三句的“花丛”当是指“脂粉丛(聚在一起的女子们)”,也是比喻。诗人信步走过“花丛”,懒于回顾,表明他对女色再无眷恋之心。末句承上说明原因:一半是因为专心于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就是因为失去妻子。诗中出现了两个“缘”,实际上只有一个“缘”:心失所爱。“修道”实际上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摆脱的一种表现。总之,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抒发了对亡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三、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表达了对爱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二)、投入境界,体物动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

例2: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请问,诗人“悲”的是什么?作者写花鸟的“愁”是为了表现什么?

本题的解答涉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必须在对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入境界、体物动情”,然后才能解答。一、二句中的“迟日”及春日,“昔游”的地点当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园林”。按常理推断,昔游园林,迟日暖身,是不大可能“悲”的,下句交代了“今春花鸟作边愁”,花鸟“作愁”即诗人“作愁”(因为客观外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看来应是今春诗人“悲”“愁”才对。那么,诗人“悲”“愁”的是什么呢?一个“边”字,成了揭开谜底的机关:作者此时身处边远之地。“京国”,点明了原来所居之地(京国,京城)。由此可知,第一句“园林”当指京城园林。“南窜”点明事件:作者被贬谪到南方去。既然如此,前文的“悲”就有了着落:诗人“悲”的不是“昔游”,二是今天被贬到南方的不幸。这样看来,花鸟“愁”是作者的侧面描写,写花鸟“愁”当是为表现作者之“愁”。诗人因内心悲伤,所以眼中的花鸟也好像在发愁。想当初,春日迟迟,园林如绣,花香鸟语,杨柳簇拥,是何等光景!旧游是那样快乐,如今却沦为逐臣。今日之行非昨日之游,今日之花非昨日之花,此地之鸟亦非京城之鸟,自然会感到无穷的愁苦。

需要注意的是:投入境界、体物动情,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是入情入理的。只有这样,对作品的理解,才不会出现偏差。

(三)、以诗为本,分析概括。

1、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

例3: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的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四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

 

2、分析概括的注意事项——注意诗歌自身特点。

①    形象性 

诗歌固然也重理趣之妙,但它一般不以严密的判断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雪花大,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诗);胡马快,可以说“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诗);说凄凉,就是“孤灯照寒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诗);话理想,就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州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词)。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具体可感的艺术享受。

②    典型性

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现实的实录,有的虽然是实录,却经过了作者的选择、加工、提炼,这样的形象就能代表更深、更广的生活内容,就成为典型形象,成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动作、典型话语、典型场面等。典型的东西是概括出来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所谓“半瓣花”可说人情,“一滴水”可映光辉,“一鳞半爪”可知全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的“闻”和“逢”两个动词连接了几十年的人事与沧桑。两位老人的再次相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沦落正说明了盛世的兴衰。这样的作品就很有典型性。

③    情感性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显然是指诗歌创作。作者喷涌的情思当然不能用理性化的观点进行分析。杜牧有一首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人认为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无一人得见,“千”当作“十”。后有人反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他解释说,“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应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这反驳自然在理,诗人情之所至,脱口而出,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的。前文所说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如此。如果忽视了诗歌的情感性的特点,非要去追问“燕山雪花怎么会大如席”这样的问题,恐怕会贻笑大方的。

[1] [2]  下一页

,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关文章

tag: 诗歌  如何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