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74  栏目:先秦诸子选读
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讲授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的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选文解读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第1则选文,齐国大臣庄暴来见孟子,说:“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见于王”指被王召见,一般认为这里的王是指齐宣王。“好乐”即喜欢音乐。“未有以对”,指没有什么话来回答。这里写的事情是这样的:齐宣王召见庄暴,告诉庄暴说自己喜欢音乐,庄暴无言以对。于是他来向孟子请教说:“好乐何如?”即喜欢音乐怎么样?孟子兴高采烈地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庶几”就是差不多。孟子的意思是说,宣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对于庄暴无言以对的问题,孟子的反应简直有天大的差别。“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句话是指过了一些时候,孟子进见齐宣王,说:“王曾经把自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有这件事吗?”孟子的问题虽然很平常,可是齐宣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变乎色”即变了脸色。原来,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宣王喜欢的只不过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并且他也知道一般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先王之乐,而贬斥世俗之乐。先王之乐有《韶》《武》《雅》《颂》等等,其中《韶》是虞舜时代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候的音乐。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这一类音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基于这样一种背景,齐宣王一听孟子谈起自己喜欢音乐,就变了脸色,原因大概是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不正派而感到惭愧(朱熹《孟子集注》: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看孟子如何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意思是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由”古同“犹”。孟子不仅再次肯定了齐宣王的好乐,而且说古今之乐是一样的。这一下倒把齐宣王弄胡涂了。所以他问:“可得闻与?”就是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也问道:“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二者哪一个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跟少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若与众。”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作前提,孟子于是侃侃而谈:“臣请为王言乐”,“言乐”可以理解为谈谈娱乐的道理。这番道理,他是用截然相反的两种现象来展示的,每一种现象又包括两个方面的例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这是一种现象。“今”是假使、如果的意思。“举”是副词,意思是皆、都。“疾首蹙”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极”在这里指最痛苦的地步。“羽旄”是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和牦牛尾装饰旗杆。孟子假设了两种触目惊心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奏乐,可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另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之后,孟子简洁有力地揭明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这没别的,就是因为王不跟百姓同乐。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王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是孟子举出的另一种现象。在这一现象中,孟子也假设了两种令人心动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箫奏笛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热热闹闹地演奏音乐呢?”另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之后,孟子再一次简洁有力地揭明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这没别的,就是因为王跟百姓同乐。

经过这一正一反两种现象的对比,孟子向齐宣王揭明了自己的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就是说,如果王跟百姓同乐,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

孟子跟齐宣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或者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极力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宣王向与民同乐的方向引导。这其实是更根本的。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真的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恐怕人们也用不着再向他提更高的要求了。

第3则选文前半部分说:“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雪宫是齐国的离宫,据说宫中有苑囿台池以及大批禽兽,宣王颇为自得,所以问孟子:贤者也有这种快乐吗?齐宣王的这种乐显然是“独乐”,所以孟子抓住这一根本,回答说:“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贤人当然有这种游观之乐。但是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同样,孟子没有否定宣王的游观之乐,而是力图把他引向那个正确的方向,即与民同乐。这凸显了孟子对国家百姓乃至天下万民的深刻关怀。

《孟子》这本书虽然以记载人物的语言为主,但是书中记载的很多语言都能微妙地传达人物的情态。比如第1则选文写齐国大臣庄暴讲了一件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来向孟子请教。这里只记载了他简单的两句话,就很好地显示了他窘迫和迷惑的神态。孟子说假如王不与百姓同乐,百姓听到欣赏音乐的声音,就会说:“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简单的话语看上去似乎是欲言又止,却声情并茂,力透纸背。这些地方如果仔细体会,可以感到人物的情态历历在目。此外,《孟子》书中还直接叙述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人物情态。孟子进见齐宣王,问起宣王跟庄暴说自己好乐一事,“王变乎色”;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如何如何。前一个例子叙述的是脸色,后一个例子叙述的是眼神,用字不多却栩栩如生。孟子向齐宣王说,王不与民同乐而独乐,百姓闻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如何如何。百姓这一连串的动作虽然很细小,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总之,《孟子》一书的文笔是相当有表现力的。

[1] [2]  下一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