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秋歌》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秋歌》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83  栏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标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秋歌》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秋歌

赏析指导

“秋天”,是古今中外很多诗人喜欢描写的对象。时间的流逝、自然的衰败以及人生的萧瑟、怅惘,往往也是与“秋天”相伴随的主题,魏尔伦的这首《秋歌》也不例外。讲解此诗,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整体情感之外,要着重分析诗人对语言的使用,了解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区别。

与散文相比,诗歌语言是一种更精练、更独特、更具表现力的语言,这一点在《秋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诗分为三节,分别描写秋天三种不同的声音、形象:第一节写萧瑟的“秋声”划破了“我的心”,第二节写回荡的“钟声”勾起伤感的回忆,第三节写“我”在秋风中如落叶一样飘零。在铺展的过程中,诗人的用笔可以说十分经济,没有着力铺陈秋天的各种景象,也没有过多倾诉“我”的内心感受,只是用极其简约的文字,在内在情绪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点上,截取出了三个画面、三个段落,组成了一幅微妙的“内心风景”。诗人的重点不是“风景”的描绘,而是捕捉风景与情绪之间的微妙关系。譬如,第一节中的“秋声”究竟为何物,诗中没有言明,或许泛指大自然在秋天发出的各种声响,它们应和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当诗人将这萧瑟的“秋声”比喻成“悠长/呜咽的提琴”,读者很自然也可在“秋风吹过树木”与“琴弓掠过琴弦”之间形成某种联想,秋天的自然似乎也正用看不见的手指,演奏着诗人忧郁的心灵。最后“划破了我的心”一句,更是强化了一种“动作”的效果,对于外界的自然如何作用于人心,读者由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无论是提琴般呜咽的“秋声”,还是回荡如往事的“钟声”,对一种特殊声音效果的追求,是这首诗值得关注的另外一点。魏尔伦非常看中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歌往往使用灵活多变的押韵方法,在声音与意义的搭配中,取得一种丰富暗示性。这种声音效果与法语的特性相关,经过翻译可能会丧失,但好的译本仍能传达出这样的特征。在《秋歌》中,诗人格外重视元音的作用,大量使用了元音o,传达出一种孤独、伤感的情绪。诗歌译者对此也有充分的体会,在译本中也多次使用元音ang,如“悠长”“敲响”“苍茫”“眼泪汪汪”,形成了类似的声音效果,在ang这个韵脚的不断反复中,一种恍惚、苦闷的情绪也被巧妙传达。

这首诗还有一个突出的形式特征,那就是它的每一节其实都是由一个长句分割而成,每行短则一个词,长也不过几个字,在视觉上就造成一种长短错落、摇曳生姿的建筑美、造型美。这样的分行方式,不只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形成另一种暗示:这似断实连、如“游丝一般延伸”的诗句,不就像一根被秋风演绎的小提琴的琴弦一样吗?外在的形式直接服务于诗歌整体情绪、意义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分行”不只是简单排列、分割了文字,而是通过这种“分割”创造出了诗意。

这首诗用字虽然不多,但包含的修辞因素却十分丰富,诗人调动了各种语言技巧,如比喻、用韵、分行,在诗人的笔下,语言脱离了一般的意义传达,而成为暗示,使用的目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如果说布莱克的《老虎》,是一场节奏铿锵、动作有力的舞蹈,那么这首《秋歌》类似于一支悠扬的、引人无穷遐想的音乐。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1.“秋天”是文学家偏爱的题材,让学生在课前回忆读过哪些与秋天有关的作品,准备在课上发言,谈谈文学中“秋天”的形象。

2.让学生诵读此诗,感受它在声音与视觉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作品讲解

1.这首诗没有渲染秋天的景象,而是捕捉了秋天里微妙的感受和印象。带领学生仔细阅读三个小节,体味三种秋天的画面,分析诗人捕捉到了哪些感觉,如“秋声”怎样划破了“内心”,“钟声”的回荡与“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关系,风中的“我”与“枯叶”在形象上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2.讲解此诗的音乐性。原诗是有韵的,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元音,表现出忧郁的情绪,为了再现这种声音的效果,译者也使用了韵母为“ang”的词汇,让学生找出这些词汇,讨论它们的情绪色彩。

3.这首诗的“分行”极有特点,每一节都是由一个长句子不断分割而成,形成一种似断实连的感觉,讨论这种分行手法,在视觉上形成了怎样的效果,又与诗歌的主题有怎样的呼应。

4.在上面“赏析指导”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布莱克的《老虎》,是一场节奏铿锵、动作有力的舞蹈,那么这首《秋歌》类似于一支悠扬的、引人无穷遐想的音乐。”给学生介绍这种说法,让他们发表意见,谈谈怎样理解诗歌的音乐性(音乐性,一方面是指借助语言声音的优美,另一方面是指诗歌的暗示性,它像音乐一样,不用经过理智的思考,就可以直接呈现一种感觉,甚至打动人心)。

三、扩展与比较

1.这首诗主要抒写了一种孤寂、忧郁的感受,但对秋天的呈现有很多方式,课本第二单元选录了的济慈《秋颂》一诗,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在情绪、色彩、手法上的差异。

2.多用“元音”,形成一种恍惚、凄婉的效果,是此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诗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也使用了相似的手法,特别是“双声叠韵”的使用。将两诗做比较,分析一下诗中的声音特点。

参考资料

一、魏尔伦及其灰色的歌(葛雷、梁栋)

魏尔伦(1844—1896)是前期象征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生于梅慈,父亲是尉级军官,母亲是外省人。他们婚后不育,向魏尔伦姨家要了一个女儿,叫艾尔莎。13年后才生了魏尔伦,爸爸妈妈爱他如掌上明珠,视为圣母所赐的宝贝,因而取名保尔·玛丽亚·魏尔伦,以圣母的名字命名。7岁前魏尔伦和母亲随父亲过着流动的生活,7岁时父亲为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动解职,全家迁居巴黎。由于从小父母过于娇惯他,魏尔伦的脾气十分任性,在家里就像一个小王子,说一不二,有一次他父亲新买了一顶礼帽,魏尔伦拿在手里觉得很好玩,就用剪刀剪成一块一块的布片,父亲见了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魏尔伦生性聪明,在中学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十分有文才,14岁时,他竟斗胆写了一首诗寄给当时的大诗人雨果。他在中学时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作品和各种诗集。他不只一次地读过《悲惨世界》,而且声称“这是一本伟大、优美、绝妙的好书”。

1862年魏尔伦中学毕业后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在文学上,对法律根本不感兴趣,不久弃学而去,在巴黎市政厅当小职员。他经常出入于巴那斯派诗人聚会的咖啡馆,并与巴那斯派诗人来往。

1865年他开始在《艺术》杂志上发表诗作,以后陆续有诗发表,受到当时作家和诗人们的重视。他虽以巴那斯派诗人的面貌步入诗坛,主观上追随巴那斯派,但他的气质、笔调和讲求形式、不动声色的巴那斯派诗歌的风格大异其趣。186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土星人诗章》,收入他早期诗作40首,大多数调子忧郁、低沉,但感情真挚,文笔流畅。

1867年由朋友引荐,魏尔伦结识诗人莫泰夫妇,往来间与莫泰的女儿,美丽的马蒂尔小姐相爱,莫泰赏识魏尔伦写诗的才华,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魏尔伦自幼嗜酒,他有一首诗写道:

啊!假如我饮酒那是为了醉,

而不是为饮而饮,

醉,你不知道有多得意,

醉,是给生活的一种赠礼!

醉中有忘,醉中有新天地,一醉万事了,一醉有新知。

魏尔伦一遇有不如意的事动辄一饮数杯,直到酩酊大醉方休。但自从1869年和莫泰小姐订婚后,他大有长进,他把未婚妻当做“通体辉煌”的仙人,希望能在婚后改掉自己的酗酒恶习,抛弃颓唐的情绪,振作起来,勇往直前。他为莫泰小姐写了许多优美的情诗,结集为《好歌集》,该诗集于1870年6月出版,雨果称“这是一枚炮弹里的花朵”,因为《好歌集》的出版正是普法战争期间。

在此之前,他的另一本诗集《华宴集》于1869年出版,这本薄薄的诗集进一步展示了魏尔伦的诗歌才能,每首诗都写得娇小玲珑,节律舒展,富有音乐性。诗人把客观景物和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出清新的意境,显示出这位未来的象征派诗人鲜明的艺术特点。

1870年魏尔伦和莫泰小姐结婚,不久,由于政治环境恶劣,他又沉湎于杯中物,而且与妻子相龃龉。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他受到鼓舞,倾心于公社的活动,做了公社的新闻处主任,公社受到镇压后,他逃往舅舅家避难,气氛缓和以后,他返回巴黎,虽幸免于迫害,但却丢了职务。

1871年9月兰波来拜访魏尔伦,兰波当时才17岁,长得年轻、潇洒,一头漂亮的金发,一双湛蓝的大眼睛格外迷人,而且诗写得惊人的新奇,魏尔伦读后感到自愧不如。魏尔伦不久便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兰波一起去伦敦、布鲁塞尔教书,过着同性恋的生活。兰波的到来,使魏尔伦夫妇的感情彻底破裂,以后再没有恢复。在艺术上,兰波使魏尔伦受到极大的启发,使他在诗歌创作中划清了象征派与巴那斯派的界限。魏尔伦声称自己没有理论,而他1874年写成、1882年发表的《诗艺》就是他的诗歌理论,是象征派早期的一篇小小的宣言。1872至1873年写成的《无言小浪漫曲》是这篇宣言的最好注脚。这部诗集富有音乐性,音韵自由和谐,内容含蓄,用词富有暗示性,如“晴天”代表快乐,“灰色的雾”代表忧郁等,作者的感觉、感情,在诗中都是不固定的,不清晰的,靠读者去揣摩和捕捉,诗的意境扑朔迷离,犹如梦境,犹如幻觉,魏尔伦说:“我的诗越来越现代化了。”

[1] [2]  下一页

,《秋歌》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秋歌》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相关文章

tag: 散文  诗歌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