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派诗歌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将不同的意象剪接在一起的"意象并置"的手法,在中国古诗中更是常见.庞德的名诗《在一个地铁车站》就是"意象并置"的经典之作,《刘彻》中的最后一句:"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在末尾突然出现,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与前面几行形成鲜明对照.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这种手法也得到了应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瘦马等词汇,可以直接唤起强烈的视觉感,它们之间没有多余的语法关联,只是作为独立的意象被剪接在一起,构成一幅特殊的画面,传达出秋天离人的凄清,愁苦之情.
二,在你读过的诗中,哪些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试举出来,体会它们的妙处.
这是一道实践性题目,可让学生发挥个人的想像,独立完成;也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相同的题目,如"阳光的温暖""时间的流逝""鸟雀的鸣叫""春天的明媚""夜晚的寂静"等,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写出打破感官限制的美妙诗句.
三,在现代诗歌中,诗人常常会违反一般的语言形式,寻求一种超常规的表达方式.选择一些现代诗歌,挑出这样的语句(比如艾略特《窗前晨景》中的诗句:"又从一位穿着泥污的裙子的行人的脸上/撕下一个空洞的微笑,/微笑逗留在半空"),讨论这些超常规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
所谓"病句",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诗歌中那些违背一般语言规范,充满新奇想像的表达方式,这方面的例句很多,可让学生翻阅相关的作品,自己去挑选,分析.譬如,艾略特的《阿·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诗句:
"街连着街,好像一场讨厌的争议/带有阴险的意图/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是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
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采用跳跃的修辞,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建立联系:在第一句中,相互连接的街道,被形容为漫长的争论,一个城市人的现实经验被变形为一种心理,一种观念;在第二句中,"生命"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当说它被"咖啡匙子"量走,抽象的生命流失,也获得了具体的,日常的可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