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指导阅读《项羽本纪》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导阅读《项羽本纪》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57  栏目:史记
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指导阅读《项羽本纪》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4、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评论?

(作者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同时也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刚愎自用,不知反省的缺点,表现出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四、朗读,整理文言知识。 

3教时 

要点:探讨,练习

过程:

一、探讨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  比较“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的写法,试分析司马迁采用不同写法的原因,从而探讨两次战争的描写,对刻画项羽形象的作用。

(两次战争描写,表现了项羽英雄性格的不同侧面,所以司马迁分别采用了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法。两次战争都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但前次战争是项羽生平功业的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后一战争是其生平事业的终点,故而侧重展现其“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

2、  霸王别姬这段描写对表现项羽起何作用?

(起到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表现出人物的多侧面,让我们知道项羽一方面是一个刚性的威猛枭雄,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他的柔性的儿女情长。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一个“情”字。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

3、  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鸿门宴》《高祖本纪》,请说说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不给功臣封赏),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

4、本文有几处使用了侧面描写,试找到有关文字,并分析。

(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歌数阕,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莫敢”,是因为惧怕,表现出人物的神威,气势的慑众;“莫能”,是不忍心看,表现的是凄惨和末路。“辟易数里”,夸张手法,突出其气势。)

5、比较项羽和刘邦初见秦始皇说的话,于细微之中可以看出两位英雄有怎样的共性和个性?

(都胸有大志,刘邦的含蓄,项羽的率直和口无遮拦。)

6、比较《垓下歌》和《大风歌》,看看有怎样不同的情境和心境?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酬躇满志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其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愁思与悲哀。)

7、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请赏析其中的韵味。

(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接着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

8、司马迁不可能接触到项羽,很多材料是他的听说,但是有些材料是无法获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测和具体想像,试分析本文中哪些材料是属于能知道的?哪些材料是属于推测和想像的?再说说这给我们写人物有怎样的启发?

(结局是知道的,过程有大量的推测和想像;大事情是可以知道的,对话和细节是推测和想像的,外在的材料可能是知道的,内心的活动是推测和想像的。具体到本文,项羽看到秦始皇和他叔叔项梁的对话,大可能是作者切合主人翁的个性的合理想像;再如“巨鹿之战”后,诸侯见项羽,非常惧怕他“莫敢仰视”是事实,但“无不膝行而前,”却是合理夸张,这样的夸张文章里还有多处,但这些夸张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四面楚歌后项羽的心理活动以及“霸王别姬”的唱和想像的成分就更大。有了这些推测和想像,人物的性格更丰富,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故事的叙述更精彩,艺术感染力更强盛,所以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个性,写故事一定要写出波澜。这样看来,《史记》的人物传记已经有了小说的雏形。这也启发我们,在写人物时,一定要有合理的推测和想像,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人“情”,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使故事更精彩。)

二、即时作业

(一)翻译下列语句

1、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4、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6、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7、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9、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下列两首诗是咏项羽的,请赏析其中的思想情感。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说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李清照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以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为背景诗人盛赞项羽的英雄精神。诗歌慷慨雄健、掷地有声。) 

【原文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事,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指导阅读《项羽本纪》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