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指
导
1.诗歌重在朗读,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其主旨。
2.要真正理解这些鸟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
3.通过查找资料弄懂这些鸟的文化内涵。
相
关
链
接
【闻雁写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池鹤》(其二) 白居易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知
识
预
习
一.熟读三首诗。
二.说出三首诗的大意。
1.《闻雁》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2.《池鹤》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3.《迎燕》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三.搜集有关鸟的诗句。
1.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2.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3.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盂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课文:
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侧耳听,啁啾细语,暖人心。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出示影片《杜鹃》。是鸟!今天我们怀着欣喜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
二.检查预习
1.鸟是如此的美丽,诗人也特别喜欢鸟,尽情地歌颂赞美鸟。请把你们小组收集的咏鸟诗句默写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多而准确。
2.阅读这些诗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同桌可以商量。
学生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歌唱的好听的鸟:莺、黄鹂、子规等,也喜欢飞翔姿态美的鸟:大雁、白鹭、燕子等,往往用它们来表达喜悦的心情。但是乌鸦因为外形丑陋,叫声难听,所以不大喜欢,而且用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悲哀的心情。
三.赏读三首诗
课文也为我们准备了三首咏鸟诗,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发现。
首先请同学们背诵你喜欢的那首诗,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一)《闻雁》
介绍文学作品中鸟的形象:大雁,作为鸟的专题,我们的重点是来品味诗文中出现的各种鸟分别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里出现了大雁的形象,我想讲两个关于大雁的词:“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闻雁思乡”:1.提问: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答案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晚上,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秋天,“秋”字底下加一“心”字便“愁”字,游子在外漂泊大半年了,到了秋季也是该考虑回家看看的时候了。此时看到大雁已经列队向南归去,怎么不叫人产生强烈的乡愁呢?(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自然成为秋的标志,成为典型的归家信号,顺理成章的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2.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
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板书中国邮政的标志,先写个“中”字,再加上两个“翅膀”,画上四道S形曲线,一只飞翔中的大雁算完成了。)
3.提问:如果将诗歌后两句前置,与原诗有什么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思乡”—“闻雁”,而非前面我们讲的“闻雁—思乡”的常规逻辑。“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这样写的好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我们不妨作如下的遐想,当时的唐朝刚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的局面应该是还没有平稳下来(联系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好像是结束了,但巴格达每天都有惨剧发生),这让诗人怎么放得下心呢?或许有好几天都没有收到家人的书信了,这才让作者思念得如此深切吧!
4.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明确:雁南飞,鸿雁传书,而作者此时远在他乡无法回家,所以,作者用以表达无尽的乡愁。
5.提问: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杜甫的《春望》吗?它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反映的就是战乱中诗人的真实感受。那种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对家人的牵挂溢于言表、感人肺腑。
6.比较:《寒塘》与《闻雁》的写法有什么一致的地方吗?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tag: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