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

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532  栏目: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

比较·探究

老翁捕虎  送东阳马生序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心志坚毅的精神,理解成功所需要的条件。

2、理解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

3、继续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功的条件,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三篇课文,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和《老翁捕虎》。

2、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中《成功的秘诀》部分文章。查阅积累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

3、教师查阅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

教学设想:

本课的三篇课文中,《送东阳马生序》曾经入选为高中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中的文章都比较浅显,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阅读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送东阳马生序》上,其他两篇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同步阅读》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时间安排为《送东阳马生序》两课时,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的内容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学,介绍课文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这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山海经〉两篇》。这几篇课文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课文编者却把它们编在同一个单元中,同学们能否也当一回编辑,说说把它们编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即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明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课文表现的主旨相近,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怎样对待理想,怎样才能成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前几篇课文主旨相近的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同学们谁能来解释一下这篇课文题目的意思?

学生发言,教师也借此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教师明确:根据课文注释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东阳是马生即君则的籍贯;称“马生”是因为君则当时是太学生,所以这样称呼他。这里要注意的是“序”字,按现在通常的用法,“序”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介绍写作宗旨、经过或起介绍、评论作用的一种文章,可以称为书序或序言。本课题目中的“序”则是古代的另一种文体,是临别赠言的性质,也称赠序。赠序的“序”与书序的“序”名同而质不同,是不能混淆的。

临别赠言可以写各种内容,那么本文写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正确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第二遍学生齐读,教师注意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和是否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教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纠正。

三、学生质疑,理解文章内容。

⒈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字词难点,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准备提出来请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由全班同学帮助解释、翻译;同学解决不了或不准确的由教师帮助解决。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结合上下语境理解字句。

⒊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词句解释:

①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办法。以: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译为“来”。

②手自笔录      手自:亲手。笔:用笔。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因此。得:能够。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与游:跟(我)交往。这里省略了“与”的宾语。

⑤俯身倾耳以请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⑥四支僵劲不能动      劲:僵硬。

⑦腰白玉之环      腰:这里指腰上挂着。作动词用。

⑧以中有足乐者      以中:以此之中。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大致。

⑩犹幸预君子之列      犹幸:犹且有幸。

四、学生分组翻译课文,全班学生和教师帮助纠正不准确之处。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语翻译要准确,省略句要将必要的内容补充进去,成分前置后置的句子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

(说明:学生常常自以为弄清楚课文了,但常常只是处于半知半解状态,有时是误将错误的理解当成正确,所以交流翻译是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很好办法。)

五、讨论、整理本篇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本课的“阅读练习·探究”中要求“整理《老翁捕虎》和《送东阳马生序》两文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老师已经将本篇课文和前几篇课文中的一些含有“之”字的句子抄在这里。请同学们进行解释和归类。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之:的。

②弗之怠    之:这件事。(本句的“之”是宾语前置)

③走送之    之:指书。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之:指愚公。

⑤当余之从师也    之: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主谓短语只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或表示只是一个分句。现代汉语中没有与它对应的词语,翻译时可以不译。

⑥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之:同⑤。表示这里是一个与前个分句紧密相连的分句。

⑦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之:这。

⑧吾欲之南海    之:到,往。(此句不是出自本册课文,但语意浅显,以此作为“之”字作动词用的一个例子。如有其他更恰当的例子可以替换。)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类:

⑴第①句解释为“的”,助词。这是“之”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在本篇课文中还有“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等。

⑵第②③④句是同一类,用来指代人、事或物,代词。这也是“之”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它具体指代什么,要结合上下文意理解。如《愚公移山》中的“跳往助之”,指代愚公。

⑶第⑤⑥句是同一类,助词。它的特点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本篇课文中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以视同这种用法。

⑷第⑦句是一类,代词。这种用法我们接触还不多,可以先了解有这种用法,将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再深入体会。

⑸第⑧句是另一种用法,动词。它的特点是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充当谓语,例如《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

“之”字除以上归纳的用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法,今后在阅读中会接触到。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不靠死记硬背,而是掌握这些虚词的主要用法和典型例句,理解时重在结合上下语境来确定其用法和意义。有时用典型例句进行比对也是一种方法。

(说明:“之”字在所有文言虚词中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量不足,要完整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建议重点掌握第⑴⑵类的用法,并且先让学生掌握这两类用法的解释,至于属何种词性,不必过多强调。)

六、课外作业。

⒈熟读课文。

⒉复习本单元已经学过的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之”字,并加以解释。

⒊搜集一两个名人成功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学:提出问题,引起探究兴趣。

⒈今天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本文的作者是宋濂。哪位同学知道宋濂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自学回答。

教师补充,并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宋濂是元末明初学者,明朝建立后,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被称赞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那么宋濂是怎么样成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呢?他是怎么样学习的?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二、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⒈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宋濂读书中存在哪些困难?

⑵他是怎么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⒉组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

[1] [2] [3]  下一页

,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
《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相关文章

tag: 东阳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