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老王》课例赏鉴(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高中组一等奖第三名(宿迁))

《老王》课例赏鉴(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高中组一等奖第三名(宿迁))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335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四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老王》课例赏鉴(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高中组一等奖第三名(宿迁)),

    生(部分学生小声地):愿意

    师:愿意的话就等于承认老王的不幸是天然的,公正的,是应当的我,不愿意但是这个故事一直有,假设没有杨绛,有人歧视,有人逃离,那是不是老王就只有死路一条,谁有责任关心老王?

    生:没有杨绛,还应该有其他人

    师:说得也是,没有杨绛还有李绛,可能还有其他善良的人……

    生:我觉得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关心

    师:大家不要笑,有没有道理?

    生(部分学生回答):有道理

    师:社会应当给予他们公正,如果像老王这样勤劳善良的人都不给他活路,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耻辱

    第五环节:讨论杨绛的愧怍    师:有人要问,既然造成杨绛不幸是时代的原因,造成老王不幸是社会的因素,杨绛何愧之有呢?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我们看课文最后一段杨绛为这件事情想了多长时间?

    生:“几年”

    师:怎么明白的?

    生:“渐渐明白”的

    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想了几年才渐渐明白,说明思考得艰难再往前看看,她为什么想这件事呢?“我”一再想老王和“我”对答的话,老王又和她对答了些什么?再往前看1114节

    (生默读)

    师:“我不是要钱”,这是老王说的,老王不是要钱,老王要什么?

    (生沉默)

    师:老王和杨绛一家的交往,课文中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送冰,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鸡蛋,最后都得到了什么?三次都是钱怎么杨绛对他的帮助最后都是钱呢?给钱好不好?

    生:好

    师:所以我们喜欢捐款,十块八块,捐上去以后很省力很简便但是我要问:穷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钱吗?联系老王,老王最缺的是什么?老王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被人欺负凌辱

    师:既然如此,老王最需要什么?

    生:尊严

    师:他最后一天到杨绛那里去,是希望——

    生:是希望证明他也可以关心人,他也有这个能力

    师: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我不吃”,还有“我不是要钱”

    师:他要证明他是能关心人的,而最后从杨绛那得到的依然是什么?

    生:钱

    师:想一想,赤子之心的老王,抱着报答之心的老王最后到杨绛那儿,得到的依然是钱,而不是自己想要的尊严而这最后一次给钱,也许造成了老王致命的不幸为什么?别人的诋毁我们可以接受,最亲的人总是——流行的那句话怎么说的?

    生:伤我最深

    师:杨绛可以说是老王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了,然而给予他的还是钱(叹息一声)杨绛愧怍,她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

    生:没有给老王以做人的尊严

    师:她没有关心老王的尊严和精神需求,这就是她的愧怍当然,我也要和同学们帮杨绛辩解几句:人永远生活在自己的阶层中,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鸿沟杨绛是个大知识分子,在对老王的关心中,更多给予的是同情和物质上的支持,偏偏缺少的就是对一个穷人尊严的这样一种尊重所以杨绛愧怍杨绛的愧怍其实就如我们刚才讨论的,应当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而杨绛先生用她柔软的心和柔弱的双肩,负起了社会的责任所以我要说:杨绛的愧怍代表了中国的良心

    师:文章学到这儿,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课前我布置一个作业:老王死了,最后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有没有同学查到缠了多少尺?

    生:我上网查到,回民有一句谚语,“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

    师: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但有了区别,比如老王和杨绛,有了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如果我们把定语去掉,只剩下了人(板书:人)人与人之间是应该是什么关系?

    生:是平等的关系

    师:(板书:人=人)这可能才是杨绛最终要告诉我们的老王死了,最后终于得到了一次平等的待遇我要问,对于穷人而言,难道死亡才是最大的公正吗?

    (生集体沉默、思索)

    师:杨绛的散文,看上去不动声色,但每每读完,总有一种浓浓的悲凉从心底弥漫上来杨绛用她高贵的笔在拷问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灵魂

    师:学完本课,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生表达感受,略)

    师:最后我想说,我在沭阳中学和大家分享了这样一节课,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这样一句话——(出示沭阳高级中学核心价值观:万物人至上)

    生(群情激越,高声齐读):万物人至上!

    师:相信大家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下课

    【执教感言】

    我认为用道德的感人故事遮蔽真实,泛抒情、泛道德,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种浅薄的人文价值标杆杨绛先生的散文往往平易其外,幽邃其中,于不动声色中传达出对人生世相的洞察与彻悟高中学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层光芒外,还应当达到更深层次的人性领悟与社会思考如何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首先应杜绝“瞒和骗”,要让学生放出眼光,直面真实人生“拷问”是一种把学生一下子推至风口浪尖的强迫性教学策略,让学生突然置身锋利尖锐的真实情境中,感受刺痛,产生困惑,催发顿悟,袒露心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重量,呼唤建构基于塑造国民人格、促进精神发育的人文尺度,并以此丈量我们的人性高度,耐心地打捞光明

    (颜 敏 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226600)

【名师观察】

追问直抵心灵

    本节课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这里提三个要点略作诠释

    一、以学导教,于不明白处着手

    学生善于提问,学会学习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追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便基于此点预习环节和教者对问题的梳理归类,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厚实基础,它保证了师生能够共同诚实地面对文本进行深度沟通开课伊始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师生均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和“智慧联合体”,最终通过讨论,达成了大家都由衷认同的观点

    语文是一门很容易使师生迷失的学科,往往稍不留意就会迷失于微观教学内容,陷入“见木不见林”的境地本课始终聚焦讨论的核心话题,预习中学生已经自主构建了对文本的理解和疑惑,教者以学定教、顺势导学,不蔓不枝,抓住学生的疑惑处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的冲撞和重组,真正解决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二、反复追问,直抵心灵最深处

    本节课教者的意图很明显:学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层光芒外,还应当达到更深层次的人性领悟与社会思考如何达成这个目标?追问是有效策略之一,它是对前次提问的紧承型后续,直接指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过程把握追问的时机很重要,如在表象的矛盾处、内容的比较处、知识的生长处或思维的盲点处等进行追问,往往效果最好本节课中教者的追问便给听课老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环节“讨论不幸者老王的不幸”时,教者追着那个处于思维盲点处的学生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谁讲老王得了恶病?是怎么说的?语气如何?“大约”又是什么意思?说话有依据吗?凭什么污蔑他?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直到学生自己答出“老王更深的不幸是因为相貌和地位而遭到鄙夷和凌辱”时,方告一段落追问到此时,本来似懂非懂、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学生恍然大悟

    而追问之中的“拷问”更是在表象的矛盾处挑战学生,逼迫他们读出自我,此种情境下学生不得不直面自己,实现从“跪着读书”到“站着读书”的转变同样在第二环节,学生说如果是她碰到老王这样的人,也会摆手拒绝他的邀请,然后克服住恐惧心理慢慢走开教师问:“你有爱心吗?”这一拷问,让学生难以自圆其说,一时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爱心教者随后肯定了学生的爱心,提出“我们都以为仁者爱人很容易,其实不然”这一观点这是言语细节的拷问,而对真情爱心、世态人心、道义良心的拷问其实一直贯穿本课始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老王》课例赏鉴(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高中组一等奖第三名(宿迁))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