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理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实践和思考

理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实践和思考

11-07 15:31:22   浏览次数:628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理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实践和思考,
理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实践和思考
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  吴海蓉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的内涵博大精深,语文教育的目标意义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充分展现语文语言的魅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对课本真实情感的理解缺乏深度,如何教会和引领学生能够在字里行间来回徜徉,反复咀嚼,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教育的目标就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力求做到人本合一。
作者创作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必然寄托其独特的情感,体现其价值所在。如《沙漠中的绿洲》的绿色生命、《黄河的主人》的明了昭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含蓄蕴藉等,作者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都会若隐若现地流露在字里行间,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利用这些文本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感悟言外之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结合《沙漠中的绿洲》等语文教学,浅谈一些自己的实践。
一、寻找理性思维的切入点,迅速进入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找到切入点是关键。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找开理性思维的大门。而作者创作文章,作者本人也要找到写作的切入点,那样的文章才情文并茂,有血有肉,一般情况而言,情感就是作者创作的切入点,也是创作的支点,读者品鉴的支点,也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的支点。要以此为突破口,赋予文本丰富的挖掘空间,同时又能对文本前后沟通,在启蒙理性思维中迅速进入文章之中,融入当时的情境。
    
如在《沙漠中的绿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会被“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这里的第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话感动,因为他们读到这些语言,想到现状,自然而然就会用文章中表述的情况与我们的现实进行比较,进行浅层次的思考,心中产生无数个疑问,理性思维端倪初现。
接着,再通过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引导他们抽取文章之筋,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这些话的意思,他们一定会慨叹阿联酋的伟大,会慨叹花这么大的代价真得很值,想到,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需要花代价才能得到的。
又如《第一次抱母亲》,儿子在无意中抱过母亲后,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并发出两个“没想到”,尤其是第二个“没想到”是作者在回忆从儿时到现在,母亲一直“承受着那么重的担子”。这是情感的支点,孝心的支点,追亿的支点,也是理性思维的支点。学生自然而生加深情感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读文看画,想象母亲肩上所挑的担子有多重,萌动起思考的动力;接着,再让学生继续读文想画,如此沉重的担子里挑着些什么,激发起思考的空间和广度。学生有的说挑着粮食,有的说挑着蔬菜,有的说挑着木料……,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经过引导,让学生理解如何把肩上挑着的担子转化成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通过找准理性思维的切入点,以情感支点,让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深意,让师生共性互动的思维火花随着不断行进的思考迸发,学生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把握理性思维的脉搏点,准确理解情境
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准确把握理性思维的脉搏是基础。对于文章作者而言,也应该有线索、脉络,作者必须找到思维与情感的结合点,这样的文章才会引起共鸣。对教师来说,要把学生的理性思维与作者创作源泉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通常情况下,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暗含在文章中,不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配合,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氛围,加深对文本主旨的明晰,对已有情感、知识的调动逐步产生认知,形成共识。
在《沙漠中的绿洲》教学中,文章里,我们只能读到建设,读不到一点破坏,建设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坏只需要一刹那。人们为什么不去破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觉遵守的规则,他们把花草树木当作人来看待,当人来培育。美是怎么来的?这就需要学生去思考,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探讨这个沙漠变绿洲的过程中,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文章进行了非常具体的描写,学生通过把握理性思维的脉搏点,知道创造过程需要花大代价,对现状的维护要真心地去保护,只有那样才能永恒地享受。同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生存现状进行想像,不知不觉中,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加深。
又如在教学《鸟语》时,对鸟儿的情感变化分三个层次:喜爱向往鸟儿、与鸟儿亲切交谈、与鸟儿建立异常深厚的情感,与之对应的人与鸟儿的关系也有三个层次:从宠物到朋友,再到知音。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模仿与布谷鸟、喜鹊的亲切交谈,充分渲染情感,展开想象,深刻理解鸟与人的交流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与鸟儿的关系上升到什么了。学生紧扣“知音”谈,紧扣“从……那里,我学到了……”谈。有一位学生认为,文中不仅仅是在表达与鸟儿互为知音的关系,更要表达的是把鸟儿、鸟类当成我们人类的老师。因为,我们能从各种不同的鸟儿那里学到本领、知识、精神品质。又有一位学生补充道,可见把鸟儿当成人类的老师,比知音的关系又进了一步。因为既然把鸟儿当成人类的老师了,那么我们不仅仅要爱鸟、护鸟,更要尊重鸟儿、敬重鸟儿……通过教学,学生理性思维在不断延伸,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学生已经从情感探究的角度带着思考走向了理性的思辩,在这种情形下,思维触类旁通,表达顺畅通达,教学效果自然体现。
三、夯实理性思维的着力点,回归真实情境
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有一定的载体承受,只有在反复实践、不断历练的过程中,才能将理性思维能力内化成素质,在今后学习中实现不断提升。因此,这就需要为理性思维找到着力点,而这个着力点自然而然就会回归到情感本身,回归到真实情境之中。
在《沙漠中的绿洲》教学中,通过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见过沙漠吗?在电视里、在书上?沙漠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你会想象自己居住在沙漠里的情景吗?让学生点燃起想象的空间。接着进行解释,说明绿洲”指沙漠中有水、有草的地方。《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中的绿洲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因此它更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也更值得人们珍惜。  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一自然段是点题。作者从飞机上俯瞰阿联酋,发现在一片“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这些绿洲是怎么会有的呢?引起了下文。  第2~6自然段写访问迪拜,一解绿洲之谜。先写迪拜的风光,“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次写国家为植树种花所付出的代价,从泥土、淡水、到树苗、花草,都需要从国外买来,还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才能把花草和树木栽下,可见要在沙漠中开辟出绿洲是很不容易的;最后写对树木花草的管理,以一个园林工人的精心照料为例,说明迪拜人对花草树木的珍惜和爱护。第7自然段是作者对阿联酋人民的赞扬和由此引发的感慨。教学实践中,通过想象,先理解创造绿洲之辛;通过阅读,再理解创造绿洲之苦;通过思考,最后理解维护绿洲之重。正是因为找着了理性思维的着力点,通过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真实。
又如在《天鹅的故事》中,在结尾的教学时,设计思考题:斯杰潘老人看到这一幕景象后会想到什么?为什么斯杰潘称这群天鹅是“可爱的鸟儿”?斯杰潘老人在故事的结尾是“深情地说”有什么含义?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为什么老人在30年后对这个故事仍这样记忆犹新?为什么老人30年来一直没有动过枪?等等,通过学生对这些题目的思考,总结出天鹅的精神。这样不仅仅对学生进行课堂思维的梳理,同时更能提升出新的火花。斯杰潘老人不仅仅是被天鹅们顽强不屈、团结齐心的精神所感动,更是被动物们渴求生命、敬畏生命的激情所撼动了,所以他决定永远不再捕猎!正是通过提领精神实质,把内心感动所得通过回答问题实现共鸣。而情感的激发与梳理,就是理性思维的着力点。通过以斯杰潘老人动情地讲故事为始终的,以故事叙述人,在情感收束中,指导学生回望课堂、回顾所学,从一定的高度提升思维的深度,追求表达上的完善,最终实现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课文情境的完全融合。

[1] [2]  下一页

,理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实践和思考
《理性思维能力的探索《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实践和思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沙漠  能力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