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包诗”如何教学?《母亲的恩情》

“文包诗”如何教学?《母亲的恩情》

11-07 15:07:28   浏览次数:116  栏目: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文包诗”如何教学?《母亲的恩情》,

“文包诗”如何教学?《母亲的恩情》
常州市博爱小学  李军玲

 

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从屈原到李白,历代先哲前贤给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

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海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更是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荡

气回肠的意蕴,给予人们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作为一名中国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

务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纵观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无论在教材编排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不免有些单调,经常按照“初读

知背景,细读明诗意,再读悟诗情”这三步曲进行教学。而看似行文简短的诗歌,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丰

富的意蕴,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些问题对于年龄小,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对有限的小

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包诗”便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型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举。

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

那么“文包诗”作为苏教版独有的新体裁,该怎样进行教学呢?前不久,我借班执教了苏教版第四册《

母亲的恩情》一课,课文围绕古诗“游子吟”展开,用细腻的语言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孟郊在远行之际,

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下面我就结合《母亲的恩情》来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浅见。

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渲染情境美

《母亲的恩情》语言生动,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走入情境,上课伊始,我就采用听

句导入:“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情深。”,通过学生有感情地复述和教师富有诗意的

语言烘托,课堂很快就弥漫在浓浓的母爱情中,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诗情润物细无声——体会意境美

1、           借助想象,体会意境美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文包诗”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展开想象,对深入理

解诗歌所包含的意蕴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还守在昏暗的油灯前为儿子一

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衣服,她一边缝一边想              ”。我使用声像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文中

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中母亲的神情、动作展开想象:母亲一边缝一边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

画面再结合自身的实际,说出一段段真情的话语。这样的设计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

了想象的空间,既让学生体会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关爱,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           借助体验,体会意境美

教学中,我结合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紧扣关键字眼,深入发掘,采用师生合作表演

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不知不觉,天亮了!熬了一夜的母亲把孟郊

送到村外。临别时,孟郊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今天啊,李老师就来做一做这位老母亲,和同学们把这

离别的场景表演出来。”为了使表演不流于形式,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意境,我为教师的表

演进行了预设,“(1)儿啊,你一定要早日归来啊!                                    

(2)孩子,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3)郊儿,一人在外要注意冷暖,天凉记得

加衣裳!                      ”通过这三个有层次的师生对话表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从

浅显的“早归对白”向深层的“子对母的感恩”过渡,体会到母子依依惜别之情。

     3、读中促思,体会意境美

阅读是个性化的心灵活动,但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文本反复深入研读的基

础之上的。只有读通了,读深了,读宽了,才能真正读懂,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在第三小节的教学

中,我先让学生读该小节,观察图画中的太阳、小草,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由于这个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接着,我再引导学生默读全文,结合在前面两小节中感受到的母子情深,体会

太阳与小草,孩子与母亲之间的联系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太阳无私地播洒阳光,就没有小草生机

勃勃地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

到此,这篇课文中对于“诗”通过“文”所传递的情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此时,“诗”的出现

也显得水到渠成。

三、好诗不厌百回读——咀嚼韵律美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千古流传的诗作,教师更应以此为契

机,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韵律的美感。

在对文章的意境美充分体验后,这首《游子吟》读来更觉琅琅上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

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每一次的朗读中,学生们仿佛听到了母亲

对儿子的声声叮咛;仿佛看到了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读中,他们分明已经感悟到了母亲那份浓浓的

爱。

文包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

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学生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让我们做一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吧

,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必将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美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也必将让我们自己飞得

更高,走得更远!

,“文包诗”如何教学?《母亲的恩情》

《“文包诗”如何教学?《母亲的恩情》》相关文章

tag: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